中西部高校的“双一流”引擎

更新时间:2019-03-19 02:32:21点击:483 科研管理新闻

中西部地区高等院校追求高质量发展普遍受到高端人才数量、一流学科发展、顶尖平台层次、服务社会能力等短板掣肘。要实现区域性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围,就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双一流”引擎的带动下,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扎扎实实推动内涵式发展,书写好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奋进之笔”。针对中西部地区高校高端人才短缺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引育汇聚一支以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领军人物和重要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通过发挥国家各类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的导向作用,鼓励人才向西部流动,推动人才扎根西部,支持人才建设西部。在人才储备方面,深圳市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先后引进建成了北京大学深圳校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人民大学深圳校区等。在顶尖大学的布局上,深圳已经超越广州,开始向北京和上海看齐,刷新了经济高地、教育洼地的负面评价。总体而言,正是基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强劲发展,才推动了广东由经济强省走向教育强省,步入经济与教育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当然,深圳的做法不是可以被复制的,但中西部高校发展仍然有创新的空间。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以限高抬低为原则,制定并出台更有利于高端人才向西流动的政策。比如,在人才引进上要切实改变“引进女婿气走儿”的现象,让校内人才同等条件享受同等待遇。同时,要充分借鉴深圳市的做法,支持国内外知名院校院所、咨询机构在中西部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机构,探索创新国际教育、人才合作模式,建设国际教育、人才合作试验区。2018年,中西部14所高校正式成为部省合建高校,并纳入教育部直接管理高校序列。作为省部共建高校的升级版,Z14无疑是缩小中西部地区高校差距、助推中西部地区高校快速发展的福音。为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早在2004年,教育部与河南省签署协议共建郑州大学,由此拉开了地方政府、教育部与有关部委合作共建高校的序幕。截至目前,教育部与省级政府签署省部共建协议的高校已达70多所。笔者认为,搭建平台固然十分重要,但走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尤为关键。尽管省部共建高校的机制尚未有效发挥,但对于那些苦练内功、不断追求发展进步的高校,在拥有省部共建的平台后,始终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同样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根据评估,在中西部14所部省合建高校中,仅有云南大学、南昌大学具有A类学科。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重庆地区高校中仅西南政法大学一所高校拥有A类学科,学校自2012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以来,不断凝练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因人权研究成果显著,2017年学校成为全国试点建设的38家高端智库单位之一,这也是重庆唯一一家教育部高校高端智库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因此,教育部应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一批有明显优势特色的国家级平台。在发展好部省合建优势的同时,需要进一步统筹推进好省部共建高校的工作,充分调动发挥好地方政府在推动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通过深度开展校地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从而使高等院校在服务国家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大战略中实现自我价值。“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针对中西部高校而言,要切实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改革发展体制机制,在“放管服”上下狠功夫。目前,急需要改进科研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释放最大范围的人才激励因子,要通过“切一刀”的方式给予倾斜,而不是“一刀切”加以束缚。如在现行高校薪酬体系中,将科研薪酬全部纳入绩效范畴的做法,就极为不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从学校内部运行管理来看,也要切实做到小行政大学术,实现事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以理服人,以利激人,以竞争选人,以事业育人。为中才定规矩,为天才留空间,为庸才找出路。通过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促使一批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要在确保底线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有效度的松绑,鼓励高校融入全球高端教育人才市场,通过深化多边教育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加强对各类国际重大教育规则的研究,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平台,主动在全球教育发展议题设置上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方案。(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