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大智能?“上海交大系”抱团能否实现中国AI短板突围?
更新时间:2019-03-26 15:11:39•点击:539 • 科研管理新闻
“关键技术和人才是中国人工智能在国际竞争中的差距所在。有句话说‘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确实是这样。”今天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康在上海交大举行的一场媒体通气会上说到。这场通气会在校友会的支持下,聚集了上海交大的人工智能企业创始人校友和教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上海交大正进行一场“抱团”,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校友发展方面聚集校内外资源,期待在基础研究、产业应用和人才培养方面加速获得突破成果。今年初,上海交大校友会人工智能分会成立,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校友王永东担任会长。分会成立当天举行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吸引了交大人工智能领域的校友、师生共近500人。为什么要成立这样的校友会?查看近年在人工智能创业领域创业者们的求学背景,“上海交大”的标签常常出现——商汤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徐立、第四范式的创始人兼CEO戴文渊、依图科技的联合创始人林晨曦、思必驰的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俞凯、思岚科技的创始人兼CEO陈士凯、云天励飞联合创始人兼CEO陈宁等都是来自上海交大的杰出校友或教师。包括这些创始人在内的领域内精英,许多都曾来自过去近20年上海交大的教学实验特区——ACM班、致远学院、IEEE试点班等。这些人才培养试验田并不是针对人工智能或创业而设,但科学思维、创新思维是教学设计者的聚焦点。这些优秀人工智能创业者迭出究竟是“野蛮生长”“无心插柳”还是一种“必然”?上海交大也想尝试回答这一问题。但在得出答案之前,更清晰的目标和更强烈的动力驱动下,将人工智能学术领域和产业领域最优秀的人聚集,实现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放大知识溢出效应、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共识已经在“交大朋友圈”形成。“交大校友创办的人工智能公司在安防、教育、医疗领域实现应用,可以说通过他们的努力,人工智能已经在这座城市服务我们身边的生活。”上海交大校友总会办公室副主任桑大伟说,“求学的时候校园里流行一句话:今天我以交大为荣,明天交大以我为荣。而现在大学越来越重视人才的成长,从重视招生、重视培养,到现在也重视学子的终身发展。我们要从‘祝贺’校友的成功,转变为‘助力’更多校友成功。”去年,上海交大先后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启动“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并召开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全球校长圆桌会议”、设立“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校友分会”,形成很好的氛围。尤其是人工智能研究院以“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人才”三位一体为理念,围绕引领性科学研究、社会公共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四大功能开展工作;以人工智能理论技术研究平台、人工智能芯片与无人系统研究平台、智能网联汽车集成应用场景实验平台、智能+X跨学科应用四大平台的研究方向为依托,致力打造人工智能跨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人工智能国际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也是研究院的根本任务。杨小康教授透露,上海交大酝酿在今年招收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与之前的计算机、控制等涉及人工智能方向的专业不同,新专业将更重视基础数理学科和学科交叉,“人工智能涉及数学、统计学、逻辑学等基础的学科,人工智能更基本的出发点正是在于这些领域。此外课程上比较强体现交叉性。人是很复杂的,人工智能也是交叉的,我们也将脑科学、心理学的交叉课程设计在教学计划内。”杨小康还透露,专业课程也着重应用考量,在大三、大四的培养计划中加入智能教育、智能机器人等偏应用的模块;同时,国际流行的开源思维也将在课程中体现。另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交大已启动一系列校企合作项目来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联合攻关。“校内老师带领学生探索学术前沿实现创新,另一方面,产业前沿也非常重要,不仅能弥补校内教师在产业应用方面的短板,同时也能够倒逼科研。”杨小康也认为,创新精神无法靠“说”来教授,但是通过企业家、学长学姐导师的垂范,对学生成长也会带来巨大意义。去年,教育科技公司流利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4小时后,科技公司触宝的创始团队在同一位置敲响开市钟。这两家企业的创始人今天都来到上海交大的媒体通气会现场,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校企合作,两位校友都展现了积极意愿。触宝已经与上海交大建立联合实验室,学校能够帮助企业在前沿科学领域提供后劲支撑,企业也能够为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更接地气的路径。“人工智能领域上海有很大的优势,母校培养很多人才,同时这座城市的国家化也支撑了像触宝这样在全球化市场开拓的企业。”触宝科技创始人、CEO王佳樑说,“我们的校友员工来自各种专业,相比专业背景,我们更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数理基础扎实、来自跨学科、跨领域、多元兴趣的人才我们更认同。此外,拥有使命感,希望创造价值的人,是企业最欢迎的人。”流利说创始人、CTO胡哲人是上海交大计算机系2006届本科毕业生,在他相信校企联合将在5-10年后产生巨大影响,“交大从80年代初就开始开设各种试验班,我自己也是通过竞赛进入试点班学习,获得很大成长。回头来看,那个年代人工智能还没有清晰的应用,大家还很迷茫。但或许这就是学校的重要角色——在科学还没有很清晰的应用的时候,沉淀和尝试学术的探究和人才培养的突破。”作为人工智能成果转化最典型的合作项目,人工智能公司思必驰与上海交大深度合作,创始人之一俞凯教授也在上海交大执教。联合实验室助理教授、上海交大计算机系助理教授吴梦玥称,高校通过联合实验室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公司得到高校技术研究的支撑,高校通过公司实现技术产业化,目前双方一同在语音合成、语义识别等领域获得诸多国际领先的成果。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吴梦玥对人才培养也有清晰的目标,“最近在研究生面试的时候,我们就更注重注重挑选具有工程能力和理想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必须有很强的工程能力才能在未来将技术应用于实际,而有理想的学生才会真正愿意从事扎实的科研,完成有影响力的工作,而不是为了更好的简历和更高的薪水去刷文章、做科研。”(来源:新民晚报)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
-
中央民大: 加快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支撑体系
2024-04-19 08:52:05•341 次
-
9项被评为“差”! 杰青首次结题分级评价结束
2024-04-19 08:52:05•336 次
-
中华医学会: 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工作启动,5.18日截止
2024-04-19 08:52:05•525 次
-
即将开赛!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来了!
2024-04-19 08:52:05•37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