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试中心主管:从剑桥“招生新政”误读,看当下高考改革

更新时间:2019-03-27 11:16:00点击:443 科研管理新闻

总体上看,英国的高校在进行人才选拔时采取的是综合评价的方式,选拔的要求包括标准化考试成绩、专业考试成绩、平时成绩、面试、推荐信等。最近,剑桥大学认可中国高考成绩的消息广为流传,不少媒体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此时正值我国多个省份推行高考综合改革,自然而然引发了一些比较,同时也给我们的高校带来一定压力。如何应对优质生源的国际化竞争,是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甚至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改革迫切需要考虑的一件急事和大事,而这恰恰也是我国高考综合改革所期望推动的。回到事件本身,还有以下几方面的情况需要认识清楚。首先,剑桥大学只是英国本土高校在招生时认可高考成绩的学校之一。事实上,这一举措已经实施多年。最近几年,国内已经有一些学生通过提供高考成绩的方式入读该校,但也有很多没有提供高考成绩而被录取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很多来自于我国的私立高中和一些公立高中的国际班,这些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之初,就瞄准英国高校的选拔方式而着手准备。据笔者了解,英国最近宣布认可高考成绩的大学应该是伯明翰大学,该校于去年10月份宣布了这一消息。实际上,英国还有一些水平比较一般的高校不仅认可我们的高考成绩,甚至可以依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拔学生。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吸引更多的留学生以弥补英国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最近十多年来,英国政府不断削减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这一改革让高校的财务状况日益紧张。因此,开源节流成为很多高校发展过程中第一要务,对内它们不断提高学费,对外则扩大招收海外留学生的规模,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贸易化的倾向。对此,英国国内的批评之声不断,不少专家认为这种做法牺牲了教育质量。其次,在剑桥大学所公布的有关政策中,有一个备受关注的提法,即录取我国考生的高考成绩一般在各省排名前0.1%。实际上,这仅仅是高校录取完成后进行事后统计的一个结果,并不是用来进行人才选拔而设置的硬性条件。单从考生成绩比较而言,剑桥大学选拔各省份排名前0.1%考生的要求并不苛刻,该比例甚至远低于北大、清华在某些人口大省的录取比例。比如,某“985工程”大学2018年在某省的招生计划不到150人,而当年该省高考人数近100万,招生计划数占高考人数的比例约为0.015%,两者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这绝不是说剑桥大学的竞争力不如这所国内大学。其中的原因是,剑桥大学绝不仅仅看成绩,或者不会把考试成绩在录取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此外,如果剑桥大学把排名前0.1%作为招生的前置条件,反而会增加选拔的困难。因为全国统一高考并非全国一张卷,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实行自主命题,全国卷也有几个不同版本。各省的教育发展水平、考生水平、试卷难度都有差异,各省排名前0.1%的考生,其实际水平可能相差也比较大。某些教育强省高考成绩排名千位左右的考生,同样的分数在一些教育弱省的排名估计远在千名之后。对于这些差异,剑桥大学即使理解不同省份的分数含金量不一样,他们也没有必要将其彻底搞清楚。因为高考成绩在他们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不起决定性作用。从人才评价的成效上看,进行考查维度上的横向拓展远比单一维度上对测量精度的追求重要得多。第三,“认可”不是替代。英国若干所承认我国高考成绩的高校,在实际使用考生成绩时,不会过度依赖它来作出招生决策。对考生而言,用高考成绩申请这些大学时,其所起的作用有限。它并没有完全替代这些高校所设置的其他要求。总体上看,英国的高校在进行人才选拔时采取的是综合评价的方式,选拔的要求包括标准化考试成绩、专业考试成绩、平时成绩、面试、推荐信等。标准化考试一般由专业化的考试机构组织,招生工作几乎都由高校来实施,这是比较典型的招考分离模式。正因如此,各高校在选拔学生的条件设置上,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即使是剑桥大学官方宣布认可了高考成绩,但具体认可到什么程度,在录取中实际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各学院应该会有一定的差异。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要申请剑桥大学的医学、生物等相关专业,即使我国学生高考成绩优异,高考时考了生物、化学两科,但仍旧需要参加名为BMAT(Biomedical Admissions Test)的考试,这一考试的成绩在这类专业的录取中相当重要。不论如何,随着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的不断完善,全球范围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认可高考成绩,就足以证明高考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然而与高考“走出去”不断获得国际认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对高考改革的满意度似乎要低得多。其背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招”的差异,招生的价值导向、主体、组织方式、具体操作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政治体制、文化传承和社会认知等多方面的不同,英国的大学招生更多表现为高校治理方面的特征,而我国则把大学招生作为重要的教育乃至社会治理领域,前者的主体是大学,后者的主体则是政府。这种差异化的存在是理解高考改革现实和路径的基点,更是推行改革时在不同价值取向上进行平衡和程度拿捏的参照。高考恢复以来,我国在“考”这一端的改革已经比较频繁,成效也比较显著,几乎每过几年都会改动一次。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高考的某些方面一直没有大的变动,“招”就是其中的典型。坚持“招”上的平稳,尽管在教育领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在保障社会公平、降低社会风险和维护社会稳定上功不可没。基于我国的招考逻辑来理解国外高校认可高考成绩的做法难免片面,“跟样学样”式地引进国外招考制度的局部亮点,也难免盲目和华而不实。当下,我国高考综合改革正在走出自己的道路,改革的先行者冒了风险,也承担了试错的成本。而国外名校对高考成绩的认可何尝不是一针“强心剂”或一颗“定心丸”呢?(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章建石 教育部考试中心业务主管)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