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兰州大学化学学科一门六个院士!

更新时间:2019-04-01 11:42:23点击:666 科研管理新闻

3月31日,兰州大学北京校友会化学分会成立大会将在北京建设大厦举行。可以说,兰州大学不仅为国内化学学科发展培育了众多奠基人、开拓者,更向全世界输出了大批优秀化学人才。兰大化学学子以过硬的实验技能、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吃苦耐劳的朴实作风广受赞誉。今天,我们通过2018年刊发在《读者·兰大人》的一篇文章来了解这个彰显“坚守·奋斗”精神的学科!“1978年2月底,我只身从江苏溧阳经过四天四夜来到兰州大学就读化学系,从此这里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我非常幸运,这里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兰大给了我,给了我们所有校友最好的教育,把我们带上了人生奋斗成长的康庄大道。 此时此刻,我们说一百遍一千遍的‘谢谢’,都不能充分表达我们对母校、对化学化工学院的感恩 …… 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潜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为母校争光,才是对母校最好的报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吴云东在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立70周年暨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上如此动情地诉说。吴云东(兰大化学系1977级校友,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我自1980年考入兰州大学到获得博士学位,在校求学整整十载。本科四年的教育不仅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让我时时刻刻体会到润物细无声的慈母情、严师爱; 硕士与博士期间师从陈耀祖先生,他老人家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对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我的指导和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与那些德高望重的教授们身处同一时空是我的幸运,他们的言传身教是我坚定不移走上科学道路的信念保证和力量支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岳建民在给兰州大学的回信中这样回忆。涂永强(兰大化学系1978级校友,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拥有类似情感和回忆的还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 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涂永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冯小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王锐。这些杰出人才拥有一段共同的经历和一个共同的出处:兰州大学化学系 。兰州大学化学系肇始于1946年成立的国立兰州大学化学系,历经70余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追求,形成了学科齐全、实力雄厚、作风过硬的教学和科研集体,并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创造高水平的成果享誉海内外,现已发展成为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46年建系初期,在著名教育家辛树帜校长的感召下,兰州大学化学系汇聚了张怀朴、袁翰青、常麟定、戈福祥、方乘、王雒文、左宗杞、陈时伟等一批留学回国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作为兰大化学学科的先驱者,为化学系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1949年以后,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朱子清、刘有成、黄文魁、陈耀祖等一批学术造诣精深、治学严谨、有奉献精神的专家学者或留学回国,或支援大西北,来到兰大化学系任教,成为化学系师资队伍的脊梁。周其林(兰大化学系1978级校友,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兰大化学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 1982年,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成立。◆ 1 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首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个化学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1998年7月,化学系与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合并组建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03年8月,经科技部批准,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名为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冯小明(兰大化学系1981级校友,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基础课教学“四大台柱”,到20世纪80年代率先试点的基础课“双语教学”; 从1998年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再到如今的直属学院课程组, 兰州大学化学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始终走在学校乃至全国高校的前列 ,先后获得全国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出版教材20部、电子课件3套。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同时,兰州大学化学学科持续产出高水平的成果。◆ 早在1956年,朱子清、黄文魁等关于贝母植物碱的研究就位居同期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地位,获得国家首次颁发的自然科学奖; 改革开放以后,兰大化学人又取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8项。◆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SCI收录的学术刊物中,兰大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其被引用次数一度位居全国高校前10名以内,其中化学系的论文占半数以上,最高年份达到70%。◆ 在2017年自然出版集团最新自然指数排名中,兰大化学学科排名位列全球第41位(兰大位居第96位),亚太地区第20位(兰大位居第25位),国内高校第11位(兰大位居第10位),兰大化学学科的排名显示和带动着兰州大学的排名,代表着兰州大学乃至西北地区科研的顶尖水平。◆ 继2016年3月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之后,兰大 化学学科ESI全球排名稳中有升,2017年5月首次进入全球前100名。◆ 2017年9月,化学学科作为兰大的优势学科,入选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王锐(兰大化学系1978级校友,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流的学科持续培养着一流的人才。 早在1981年至1985年,在全国12所综合类大学参加的化学学科赴美研究生考试(简称CGP)中,兰大化学系考生多次在个人和团体总分中名列榜首,如此优异的成绩在全国高校范围内产生了轰动效应,当时在国内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新观察》杂志为此发表了题为 “兰大为何状元多” 的专题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兰大化学学科在过去的70余年中已经培养了9536名本科生、1511名硕士研究生、870名博士研究生和2400多名各类进修培训生。特别是恢复高考制度40年以来,兰大化学学科培养的本科生中,有 6人当选两院院士,14人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4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培养成果位于全国同类高校化学学科前列。一批批毕业生已成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化学化工行业乃至政府部门的高级管理人才。广大校友的出色表现和优异成绩,为兰大化学学科赢得了持久而广泛的声誉。岳建民(兰大化学系1980级校友,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大化学系之所以成为人才培养的殿堂和科学研究的阵地,得益于一批批知名学者在此执教并从事科研工作,是他们,营造了兰大化学学科的学术氛围;是他们,创造了累累的科研硕果;是他们,培养了大批的精英人才。朱子清教授和研究生们兰州大学化学学科发展的领航者 朱子清教授,是我国微量分析的创始人之一,对有机化学造诣精深,尤其擅长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研究,特别是植物碱的研究、雪莲化学成分研究和皂苷类化合物的研究等方面成果丰厚,为开发和利用中国西北地区的天然资源,发展有机化学理论,促进有机化学、植物化学、药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 1955年,他带领主要助手和全家老小离开条件优越的上海,来到了西北边陲的兰州大学,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在大西北建立了第一间有机微量分析实验室,并率先在兰州大学建立了生物碱实验室。到了病魔缠身的耄耋之年,他仍然承担着多项研究课题,坚持开展科学研究,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及研究生,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才华出众的科学家,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强调基础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先后主讲过有机化学、有机分析、生物碱化学等课程;他反对照本宣科,一再宣称给学生讲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传导学术思想。他倾注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中高级专业人才,他们中的不少优秀者,如今已是国内外著名的教授、研究员,成为一些重要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中坚力量。 兰州大学化学学科发展的领航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刘有成教授,是我国自由基化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长期致力于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反应、辅酶NADH模型还原反应机理等领域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刘有成看到了自由基化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立志回国后继续从事自由基化学领域的研究,为提高祖国的科学水平贡献力量。1954年12月,冲破重重阻挠的他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愉快地接受了高等教育部的工作分配, 携全家由南方来到了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的兰州。那时的兰州大学科研条件非常简陋,仪器、试剂十分匮乏,对此他毫不动摇,决心从头开始,白手起家。不久,他组建了自由基化学研究小组,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和他的助手及研究生一起,开始了硫醇对炔属化合物加成反应的研究,阐明了反应机理和立体化学。接着,他又开始从事共轭高分子的系统研究,成功地合成了具半导体性质的聚苯乙炔共轭高分子,这是在国内最早开展的 有机半导体的研究工作, 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几十年来,他在自由基化学领域的诸多方面取得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自由基化学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2年),单电子转移反应研究两次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1995年),并获得其他科研成果奖励多项。由于他在教育工作上的突出贡献,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先后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人民教师奖章、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兰州大学化学学科发展的领航者 黄文魁教授,一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兰州大学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把志向深深根植在贫瘠而有希望的土地上,在兰大的几十年内,先后完成了30多项关于天然有机和有机合成的研究课题,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贝母植物碱的研究、碘杂环合成物的研究、三尖杉酯类生物碱的合成研究和固氮酶活性中心化学模拟物的合成研究在同期国际同类研究中居领先地位。为此,他曾荣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197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8 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甘肃省、福建省多项科技成果奖。此外,他还被评选为1979年全国劳动模范、1982年甘肃省劳动模范。1983年1月,他被追认为甘肃省特等劳动模范。1986年,甘肃省科协在兰州科学宫为他建立了纪念塑像。兰州大学化学学科发展的领航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陈耀祖教授,是我国有机分析化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长期致力于有机质谱、天然产物结构分析、有机化合物微量系统鉴定、自旋标记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从教50多年来,先后主讲过有机化学、有机分析、波谱分析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他博采众长,独辟蹊径,为我国有机化学特别是有机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反对在课堂上用注入式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注意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要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在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发现新的增长点,进行创造性的工 作。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和实施学位制度以后,他为祖国培养了24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今天,对于身在兰大或由此走出的化学人来说,毫无疑问,兰大化学学科是大家共同的骄傲。与此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过去和现在都同世界一流的化学学科存在一定差距。当然,我们可以把这种差距归结为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或经济欠发达等客观原因。这种归结也许会减轻我们的心理负担,但不可能也 不应当减轻历史赋予每一位兰大化学人 的责任和使命。既然我们的前辈在过去的70年里,已经创造了当时他们所能达到的国际领先水平,那么今天的兰大化学人以及后来者,都有责任、有义务继续这种艰苦的跋涉和奋斗 ,我们就更需要一种像前辈那样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尊崇学术、追求真理的学术风范,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直面清贫、乐于奉献、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人格风范,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的社会抱负,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勇于创新、独树一帜的时代精神。今天已经成长起来的年轻的兰大化学人,一定要借此机会,回顾历史,总结过去,规划未来,高举前人点燃的火炬,不忘初心,敢为人先;乘势前进,勇往直前!既分享兰大化学学科的荣耀,更要担当兰大化学学科的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前辈创立的基业,才能 让兰大化学学科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道路上昂首阔步、砥砺前行,谱写更加绚丽的精彩华章 !(来源:兰州大学) 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