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家未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更新时间:2019-04-04 20:00:01点击:680 科研管理新闻

院士是一个学术荣誉称号,但是全世界分为两种院士。一种院士是中国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需要本人申报以及单位或组织推荐或多名院士提名进入候选名单,而且此种院士与待遇挂钩。另一种院士是外国院士,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等,由同行推荐、提名而被推荐人事先并不知情,同时此种院士纯粹为学术荣誉,不与待遇级别关联。由于两种院士产生的机制不同,能够当选中国院士不仅靠本身学术水平,还有其他方面的重要影响;而当选国外院士,则主要依靠其学术水平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力和声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遥感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召良未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和欧洲人文、艺术和科学院通讯院士。之所以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李老师在空间遥感专业领域方面的突出成就与在中欧学术界的交流合作中的贡献备受认可。于是,53岁的李老师在2017年顺利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李老师的家乡在北方,他在1964年10月出生在内蒙古清水河县。实际上,他虽然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但他并非蒙古族人,而是正宗的汉族人。勤奋学习的他17岁考入大学,21岁从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今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前身)毕业。中国专家未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作为20世纪80年代航空摄影测量专业的本科生,他的学士学位具有很高的含金量,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佼佼者。后来,他赴欧洲留学,在23岁的时候拿到法国路易-巴斯德大学(另一译名是:斯特拉斯堡大学)计算机图像处理与图形处理专业硕士学位,三年后,他完成学业的深造,捧得该校的地球环境物理-遥感专业博士学位。28岁那年,年纪轻轻的他已经成为一名职业科学家,担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十年后,旅居法国的他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路易-巴斯德大学博士生导师。39岁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40岁拿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5岁捧得法国功勋与奉献金质奖章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收获的荣誉越来越多,甚至还成为法国棕榈学术骑士勋章获得者。作为一名优秀的空间遥感专家,他长期从事有关定量热红外遥感基础理论的研究,在国际热红外遥感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他率先在国际上开展热红外领域尺度效应的研究,为定量反演地表温度、探索多尺度转换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专家未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他系统地从理论上证明了用分裂窗技术反演陆地表面温度的可行性,提出了局部分裂窗技术的新概念,发展了以遥感信息为主体准确提取地表温度的反演理论。他提出的独立于温度的热红外波谱指数(TISI)分解原理,成功地解决了利用热红外多光谱数据进行波谱分析所必须消除地表温度影响的难题,在定量热红外反演理论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荣获欧洲遥感协会1990年度最佳论文奖。他提出了一种地表温度和地表比辐射率两要素同步反演机理,和美国万正明研究员一起建立了利用白天和晚上两套MODIS数据来同步提取地表比辐射率和地表温度的算法,这一成果被美国宇航局MODIS数据组采纳,与局部分裂窗技术一起作为从MODIS数据中提取陆面温度和比辐射率的唯一切实可行的运行处理方法。此外,他的研究领域还涵盖了区域地表蒸散发的遥感反演方法、大尺度下地表过程遥感模型参数化方法、尺度转换等方向。自从事一线科研工作以来,他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10多项欧共体和欧空局重大项目和7项法国国家遥感和法国空间局项目、1项中-法科技合作项目,累计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表科技论文3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英文专著1部。身为广/西“八桂学者”,他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论文引用7000多次,H指数41。他取得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两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次,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等多项荣誉。当过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主任研究员,干过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担任中国农科院资划所研究员,学术成就非凡的他身兼不少社会职务,并担任多份知名期刊杂志副主编。作为欧洲科学院院士,他与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道,步入较高的科学水平和学术地位,成为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的一分子。(来源:新奇特快讯)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