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CNS指数出炉,中科大、南大表现出色,清华居生命科学领域第一

更新时间:2019-04-06 12:08:39点击:611 科研管理新闻

2019年的第一个季度很快就结束了,截至3月31日,,iNature联合100位PI/教授推出中国CNS科学指数,众专家及iNature团队一致同意,暂时确定的规则如下。另外,iNature每个季度结束,会推出CNS指数,指数给出一个定量的数据,仅供大家参考,第二季度的CNS指数会在7月1日推出,敬请期待。所有的文章是Article/Letter/Report研究型文章,不包括综述;Cell,Natue及Science单篇文章的权重设为10;【3】如果通讯作者挂了多个单位,只看的1个单位;【4】如果通讯作者只有一个,那么该第一单位得分是10分;【5】如果通讯作者存在多个,那么第一通讯作者单位按其他非第一通讯作者单位的2倍计算(比如有2个通讯作者,那么第一通讯单位得分6.7,非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得分3.3;如果有3个通讯作者,则第一通讯单位得分5,其他2个非第一通讯单位各得分2.5;之后以此类推);【6】如果通讯作者单位与第一单位不一样(经过估计,这大约会出现1-2%的概率),那么第一单位记为2倍积分;【7】通讯作者越多,第一通讯单位得分越低。在不划分学科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对于这44篇文章总共有22个中国的通讯单位(),其中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并列第一,达到了92.5,之后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对于生命科学领域,我们发现,总共发表了26篇文章,其中结构占了11篇,清华大学独占7篇。总共有16个中国的通讯单位(),其中清华大学第一,到达了82.5,清华大学的施一公及颜宁贡献了5篇文章,达到了50分,之后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大学,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山东大学等。经过系统分析,我们发现,对于这44篇文章总共有22个中国的通讯单位(),其中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并列第一,到达了92.5,之后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具体排名如下(图1所示):经过系统分析,对于生命科学领域,我们发现,总共发表了26篇文章,总共有16个中国的通讯单位(),其中清华大学第一,到达了82.5,清华大学的施一公及颜宁贡献了5篇文章,达到了50分,之后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大学,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山东大学等,具体排名如下(图1所示):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李涛及张学敏揭示其在免疫疾病中的潜在应用 细胞溶质DNA是一种强有力的危险信号,可触发强大的先天免疫反应,因为细胞质中DNA的存在通常是微生物感染或组织损伤的标志。识别细胞溶质DNA是宿主防御的重要机制。环磷酸鸟苷(GMP)-AMP合酶(cGAS)已被鉴定为在细胞质DNA攻击后介导免疫应答的关键传感器。除微生物感染外,细胞损伤或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逆转录也可在细胞质中产生自身DNA。 Metazoans已经进化出能够清除自身DNA的DNA酶,以防止cGAS介导的免疫反应的不适当激活。例如,DNA 3'修复核酸外切酶1(TREX1)降解胞质DNA,并且已经在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类患者中鉴定出TREX1的功能丧失突变,例如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和狼疮。已知具有TREX1突变的AGS患者积累细胞质自身DNA,其长期刺激cGAS介导的I型IFN产生。过量产生的IFN驱动全身性炎症和其他自身免疫反应。小鼠中Trex1的缺失导致严重的cGAS依赖性自身免疫,因为Cgas的缺失挽救了Trex1  -  /  - 小鼠的致死率和自身免疫条件。这些研究表明cGAS抑制可用于治疗自身DNA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然而,已知乙酰化和磷酸化等翻译后修饰(PTM)对蛋白质功能的调节至关重要。蛋白质乙酰化在各种生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包括免疫反应。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三个赖氨酸残基Lys384,Lys394或Lys414之一的乙酰化有助于保持cGAS无活性。 cGAS因DNA攻击而去乙酰化。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阿司匹林是一种在人体中耐受良好的药物,可以强有力地促进cGAS的乙酰化并导致cGAS抑制。此外,研究人员证明阿司匹林改善了小鼠和AGS患者细胞中DNA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在这项研究中, cGAS的这种调节似乎在进化上是保守的,因为该研究鉴定的乙酰化位点在物种间是保守的。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证明了常用的NSAID,阿司匹林,可通过乙酰化抑制cGAS活化,并可用于治疗AGS和其他可能的DNA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 特别是,抑制cGAS所需的阿司匹林的有效剂量远低于其在人体中使用的上限。 因此,压电材料允许机械能和电能之间的转换,具有广泛的工业和商业应用,例如电信,医学成像和超声波设备。优化压电性的策略由Jaffe等人于1954年开发:Jaffe认识到二元锆钛酸铅(PZT)陶瓷固溶体的机电响应在相界处最大化。具有准同型相界(MPB)的材料对结构相变具有强烈的成分依赖性,允许压电系数最大化(d33)。这些材料包括无铅(d33为100至700 pC / N)和含铅(d33为700至2500 pC / N)固溶体。固溶技术广泛用于铁电系统,铁电系统是压电材料的子集,其中可以通过改变电场来切换电极。单组分无机铁电体由于与固溶体相比性能相对较差,用处受到限制。它们还具有环保加工,低成本和生物相容性的潜力。虽然分子铁电体是无机铁电体的有希望的补充材料,但它们的发展却落后了。通过将保持电荷平衡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与高温烧结的晶体结构混合形成无机固溶体,例如在PZT中在1250℃下Zr和Ti 5小时。 分子固溶体要复杂得多,因为混合发生在分子之间,这需要了解失真和空间方向。 这使得不同化学组分难以保持在单一均相中,这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分子固溶体是罕见的。该研究 从分子钙钛矿(TMFM)x(TMCM)1-xCdCl3固溶体(TMFM,三甲基氟甲基铵; TMCM,三甲基氯甲基铵,0≤x≤1)合成压电材料,其中MPB存在于单斜相和六方相之间。 另外,还发现了一种压电系数d33为每牛顿约1540皮克库的组合物,与高性能压电陶瓷相当。《科学》杂志同期刊发了题为的专家评论。评价:其化石丰富度、多样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科学价值巨大。后续研究将有望填补我们对于寒武纪大爆发的认知空白并解决动物门类起源演化方面一系列科学问题。”这是由领衔的自1996年以来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第14篇研究论文。与生命起源、智能起源等共同被列为“六大自然科学难题”。而要破解寒武纪大爆发的奥秘,除了基于理论的科学猜想,更需要发现恰当的,以找到可靠的化石实证。对古生物学者而言,最完美的、可解密寒武纪大爆发与动物门类起源的研究对象,莫过于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最早在1909年发现于加拿大落基山脉寒武纪中期的布尔吉斯页岩中,并因此命名。该化石库长期在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中“独领风骚”。百余年来,此类化石库在全球各地已发现50余个,但按照化石保存质量的优劣及化石物种多样性的高低等标准来看,仅有(此处生物群可等同理解为化石库)和1984年发现于我国云南省的成为了“理想的顶级研究目的地”。云南澄江生物群发现35年来,已在数十万件化石标本中发现了超过280个物种,研究成果28次登上Nature/Science/PNAS三大科学期刊,成为我国唯一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此次发现的清江生物群,,已分类鉴定出,其中。生物统计学“稀疏度曲线”分析显示,傅东静介绍,“清江生物群的特色和优势,显然,位于中国宜昌的清江生物群,在《科学》刊发文章的这一天,就向全球昭示,这里将成为开展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如今地球上的动物界共有38个门,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的化石中,已发现20个现生的动物门类和6个已灭绝的动物门类,但。在过去的35年间,古生物学家曾在澄江生物群的研究中找到了许多动物门类的最早化石记录。清江生物群距离澄江生物群化石产地1050公里,张兴亮介绍,“生物地层学研究显示,二者都距今约5.18亿年,处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动物门类爆发式出现的极盛时期。两者的科学研究价值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代表了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全新生物群落,这一点从其超过半数以上的新属种可以证实。因此,清江生物群后续的大规模发掘,将为发现和探索新的躯体构型和新的动物门类提供第一手材料。”在新的化石产地,除了能够找到更多新的动物门类,,全新的生物组合面貌的揭示,尤其是具有创新身体结构的重要生物类群的发现,以中科院院士舒德干领军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在达尔文提出的地球生命呈“树形演化”猜想基础上,通过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证,勾勒出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基础动物、原口动物、后口动物三大枝系演化“大树”的基本轮廓,进而在全球首次构建了“通过我们已开展的研究发现,清江生物群中双胚层辐射对称的动物占主导,刺胞动物身体构型分异度高,蜕皮动物类群中极其罕见的动吻动物繁盛。此外,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形态奇异的崭新物种。随着研究的展开,”傅东静说。不仅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具有突出的价值,清江生物群的发现,对于进化生物学、系统发生学以及埋藏学、地球化学等交叉学科前沿研究方向,也具有非常特殊的价值。动物的系统发育、营养动力以及关键进化特征的出现等问题研究,依赖于发现更多的软体结构和更优质的形态保存,如内脏、鳃条、脊索、神经组织、心血管系统等等,然而众所周知,这些都属于埋藏上高度不稳定的组织器官。这一疑问至今在学术界争论不休。目前全球两个保真度最高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布尔吉斯和澄江,在埋藏之后分别经历了高温变质、风化作用等严重的地质改造,其样本已无法用于深入开展埋藏学研究。毫无疑问,这里将为开展埋藏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进而开展深入的古环境研究提供理想素材。困扰《科学》和学术界多年的动物软体结构特殊埋藏机制问题,或将在清江化石库得到破解。谈及这个拥有无限可能“化石宝库”的发现,“应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吧!”傅东静说。2007年暑假,湖北的天气异常炎热。25岁的博士新生傅东静跟随着张兴亮教授带领的野外踏勘队在宜昌长阳地区考察。“当时的目标层位是石牌生物群,它比澄江生物群的出现时间稍晚,年龄更轻。”“我们每天背着干粮和地质锤在完全没有路的山里兜兜转转20多里,连续找了十几天,除了一些壳体化石和海绵之外,并没有什么大的收获。那天已近傍晚,准备收工,我们沿着河边走,张兴亮老师低头一看,说‘这石头多好啊,敲一敲再回吧!’大家像往常一样,取出地质锤叮叮哐哐地敲。很快,张兴亮老师就找到了拇指长的半只虫化石——”林乔利虫是布尔吉斯页岩化石库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虾”状节肢动物。紧接着,同学们还在这个位置找到了而在1984年侯先光教授发现澄江生物群的时候,第一个发现的化石也正是纳罗虫。“有人说我们运气好,但实际上,在发现这只林乔利虫之前的十几年间,张兴亮老师寻找这种化石群的脚步,已经走遍了全世界。幸运总是降临在有心的人身上,不是吗?”傅东静说起这段故事,满满都是为身在这个团队的自豪。即便是找到了林乔利虫和纳罗虫,团队在华南华北还是有很多有潜力的化石产地需要去研究。“最开始我们还是全年巡回踏勘的,每年大约去清江两三次,都是等老乡告诉我们水位下去、河床漏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赶紧去,下雪也不例外。直到2014年才逐步确认了这个化石库的巨大潜力,研究重心彻底转移过来。”不亚于在一大片麦田里找甲虫,张兴亮、傅东静和团队里一届又一届的硕博士生用十二年的时间在5亿年前的“大海”里,找出了20000多只“虫子”。“工人用撬杠撬出来1立方米大小的石头,我们就用地质锤顺着页岩的层面劈,一边劈一边看,找到虫子就整理、编号、打包,背出山、带回实验室。然后把每一块清理、讨论、鉴定、分类、记录。”看着眼前瘦小纤弱的傅东静,很难让人联想到她坐在雪地上劈石头、啃干饼的场景。谈及研究论文的准备,她说,“因为这次发现的化石中,超过半数的物种都是新的,所以查阅资料的工程量也非常大。即便是成功以第一作者发了Science、召集过一流的国际学术会议,傅东静还是听不得别人叫她“80后的女科学家”。“其实我的上一篇文章都被拒了8次。要不是有舒德干、张兴亮老师他们一直以来的引领,还不停地鼓励,我怕是早就放弃了。”傅东静所在的,是一个成果丰硕、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团队目前成员1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杰青2人,优青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以及在海外留学和国际合作研究、主持国家级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面对采访,舒德干院士说“我们其实没有什么才智,只是有一颗坚持的心。也可以说是关于对“清江生物群”的命名,傅东静说,一方面是因为化石埋藏地是在清江与丹江河的交汇处,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希望这样的命名是有传承的。此前的数十年间,舒德干将其首次发现的古老生物先后以“华夏鳗”“云南虫”“昆明鱼”“西大动物”等字眼命名。他说,“这样命名就是为了纪念发现它们的地方,记载中国在科学史上的重要贡献。目前,该团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对清江生物群开展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生态学、沉积学、化石埋藏学、地球化学在内的多学科综合研究,逐步解决动物门类起源与寒武纪大爆发的深层次科学问题。(来源:TOP大学来了)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