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中国最缺大学的十大城市?无锡高等教育开始“加速跑”

更新时间:2019-04-19 13:03:16点击:442 科研管理新闻

4月14日,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召开师资聘任大会,226位名医受聘与学校共同培育医学人才。诸如此类的高校与城市间同频共振的事例,近年越来越多,显现出无锡市与高校良性发展之态。无锡独立设置的本科高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规模都不如国内同等城市,与自身经济实力不匹配,还曾被列入“中国最缺大学的十大城市”,是城市发展之痛。把“痛点”转化为“发力点”,这几年全市念兹在兹举措不断。在去年的全市教育大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未来一个时期全市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进行整体部署。无锡的高等教育正奋起直追,开始“加速跑”。4月10日,南信大滨江学院二期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滨江学院院长曹广喜介绍,工程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于2018年9月启动建设,今年1月16幢建筑主体结构全部封顶,8月即可交付。一流大学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人才摇篮、科技创新的源泉和精神文化的高地。2015年,该市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城市品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年,引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的工作全面启动。2017年,无锡GDP晋级“万亿俱乐部”,滨江学院一期工程于同期动工,并在去年9月迎来首批2545名学生。这所新建于无锡的高校,如同一台人才“吸引器”。开学8个月以来,滨江学院吸引了69名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来校任教。今年2月到校任教的王伟拥有博士学历,此前是上海某科技公司科研骨干。他被新学校的发展潜力和优惠政策吸引而来。“选择扎根无锡,是看到无锡经济发达、人杰地灵,产业结构与滨江学院的专业设置比较吻合。最重要的还是市委市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对滨江学院的支持。”曹广喜对学校未来发展满怀期待,“滨江学院在无锡扎根后必将与无锡相依相傍,当好城市发展的引擎。”被无锡吸引而来的高校不止一所。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合作办学协议在2017年11月签订,校区建设工程于去年9月开工。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也确定落户,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合办了非独立法人机构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爱尔兰学院……在锡高校规模正稳步扩大。4月9日,江南大学—无锡金农粮食安全协同创新实验室里,实验人员正认真做着大米蛋白实验。无锡金农生物科技公司的技术总监陈天祥介绍,在这里他们突破了碎米资源的精深利用、大米蛋白深度开发中的层层技术壁垒。他说:“有了江大强大的科研后盾,公司已取得15项专利,还有13项专利正在申请中。我们研发的产品出口美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去年产值已达到7000万元。”世界各地很多大学与城市成了命运共同体。这几年,无锡市全力支持江南大学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江南大学则集大学之智为这座城市谋发展。该校2016年启用协同创新中心,吸引了数十所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入驻,拓宽产学研合作路径的同时,增加了地方产业与科研的黏度。江大副校长陈卫介绍,学校还与无锡市共建了党建、廉政建设等20个研究中心,累计承担了无锡市委托的各类课题300多项,与无锡企业的合作项目超过670个。新时代赋予大学新的使命。16所在锡高校和分支机构苦练“内功”,拓展、延伸其教学、研究与服务的传统的职能,助力地方发展。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太湖学院、滨江学院等高校均精准对接本地产业提升办学水平,当好服务无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平台。大学依城市而立,城市因大学而兴的良性互动,无锡正逐渐形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红豆集团在柬埔寨“牵手”共行已有7年。去年10月,双方联合申办的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在柬埔寨获批成立,成为我国首个高职院校在海外成立的校企合作股份制应用型本科大学。学校选派的3位老师将于本月抵达开展工作。“办‘西港工商学院’其实是我们和红豆集团‘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了。2012年我们在西港经济特区联合建立西港培训中心时就规划了后两步:招柬埔寨的留学生,在当地建大学。”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徐汉文坦言,他们将规划一一变成了现实,学校因此成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职业教育样板。在锡高校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使无锡成为众多留学生的求学地。来自老挝的一年级留学生陈诗雨,在本国大学本科毕业后再来到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求学。尼泊尔的留学生毕马尔多年前获得江大的硕士学位后,现在又成了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毕马尔坦言,中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提供良好的求学机会,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世界影响力,都是自己再次选择江大的理由。无锡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绘好蓝图干到底。无锡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站位之高,力度之大,谋划之细,措施之实,可谓前所未有。根据部署,到2025年全市高等教育机构将达30所左右,在校学生16万人以上,其中本科及以上9万人,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将更加优化,办学质量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来源:无锡日报)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