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不要求博士发论文了,难道你就真的不发了吗?

更新时间:2019-04-23 15:23:57点击:523 科研管理新闻

清华大学的新闻刷了屏。仔细讲将新闻题目读了好几遍,才最终确认了是不再强制要求发表论文,而不是发表“核心”论文。这就意味着,其他高校的博士生们也在朋友圈里传阅着这个喜大普奔的消息,像极了一场压抑已久的行为艺术。有人在朋友圈配上了评论:我把这则消息转给了洪哲时,他迟迟没有回应。他在山东一所高校读博士,去年接受《学术志》深访时,他已被一篇论文卡了两年。“我发了一篇(C刊),学校要求两篇。博三上学期,我就感觉不妙了,9月份投的稿,过年后接到了拒稿通知,3月份继续投稿,但申请答辩前是不可能见刊了,只能延期”。只是让洪哲没有想到的是,3月份投出的稿件在7月份的一次“催稿”后又被拒了。“一催就死,可不催不知道死没死”,洪哲这样表达着自己的纠结。拒稿后的当天晚上,洪哲又把稿件投给了另外一家C刊,他回忆到:“我感觉又要延期了,C刊审稿长达两到六个月不等,而见刊又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没办法了,只能赌一下……这可能是我最后的机会了”。和洪哲一样被小论文卡的死去活来的,还有带博士的导师们。发核心期刊僧多粥少,有教育工作者指出“跟着导师发,或靠导师和期刊主编的人情关系在C刊中蹭一个位置发,是通行做法”。洪哲的第一篇C刊是导师推荐的,博三时,导师有项课题需要洪哲帮忙结项,而洪哲一心想着写完博士论文赶紧毕业,于是婉拒了导师的项目。而不帮导师结项,也“不好意思开口让老师帮忙找关系发论文了”。博三整整一年,洪哲都忙着写毕业论文,“当时想把博士论文拆成几篇发了,但又怕自引率过高,也想着一稿多投,但又怕两刊同时发表,现在看来,当时是想多了”,洪哲自己也笑了。延期一年,但时间刚刚过去两个月,他就坐不住了。十月,投出去的论文依然石沉大海,洪哲就开始找一些“特别的渠道”,最终在一位已经毕业的师兄那里找到了一个“靠谱”的中介,交了三万块钱,象征性地上了几天论文写作班,文章终于有了着落。洪哲说:“这账谁都能算得过来”。虽然当小学老师的父亲不太理解,“你写的论文,怎么不给你稿费,反倒要钱呢?”但洪哲还是在父亲那里要来了三万块钱。“一篇论文难倒英雄汉啊!”洪哲说。在清华大学不再强制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消息刷屏的同时,来自北京一所高校的博士生小安也拨通了某省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电话。“我们要求三篇C,这是基本条件”。挂上电话后,小安有些绝望,延期一年,他终于攒够了两篇C,但是家乡这所学校的入职要求却从去年的两篇的悄然变成了三篇。然而多发收三五斗并非“然并卵”,在一些高校的招聘启事中,几篇甚至一篇核心论文就可能会多几十万的安家费。小安的一位同学发了3篇C刊,一篇C扩,去了一所双非院校,拿到了副教授的教职和40万的安家费。前排的人都站起来了,后排的人再怎么淡定也坐不住了。核心期刊与收入的日渐亲密且水涨船高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链,想打破它并不容易。去年,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刷了屏。于是每次投稿后,小安的同学都会告诉他,在此背景下,清华“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的改革显得有些孤独。但正如一位网友所评论的,“这项改革也只能从清华开始,一般211或以下学校如果敢这么操作,学生就更找不到工作了。”接着还有网友回应:“不是不让你发,你想发随便发,只是不作为硬性指标”,而且“清华的学生即便是不要求,也会发论文的”,“你不让学生发,学生都跟你急”……清华大学不再强制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消息传开以后,网络上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这些声音大都集中在最低限度上。一位网友指出:“博士不发论文,就像农民不种庄稼,一篇论文都发不出的博士生,这么简单的要求都达不到怎么毕业。外力导致的除外。唯论文当然是错误的,但是一篇论文都没有,却要谈学术水平,实在令人汗颜”。而事实上,清华大学在修订版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提到了多种评价体系和“保底”的办法,如“注重博士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创新性”、“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等。相比之下,“唯论文”在操作上倒显得更加简单一些。不过,看待清华的这项改革不应只停留在门槛上,而应该放在学术的星辰大海之中。因为它有可能打破博士生的固有时间观念,让青年学者不再焦虑于短平快的学术,而是扎扎实实用几年的时间为一生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也有可能让博士生们不再纠结于论文的篇数,而把精力放在最核心的科研问题上;它还有可能会是一个风向标,将科研人员从量化与标准化的学术生产中解放出来;或者,至少,它能给那些下定决心做十年冷板凳的博士生们一个静待花开的时间。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