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初审通过人数大减,部分高校仅1人过审

更新时间:2019-05-09 14:47:49点击:402 科研管理新闻

截至5月8日中午12点,已有66所高校发布自主招生初审结果通知,其中共有59所高校公布了通过人数和具体名单。与往年各校数百或数千人通过初审的情况不同,今年绝大多数高校过审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有24所高校初审人数在百人以下。这24所高校初审通过人数仅为两位数,甚至一位数,所以它们也就成为今年自主招生高校中,最有可能发生“绝收”的高校。此前,内参君对已发布初审具体数据的高校进行过全面的盘点和解析,今年通过初审人数减少是绝大多数高校都面临的问题,其中最甚者,就要数这24所高校。西北大学、湖南师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今年初审人数均不足10人,而当中西北大学更是仅有1人通过初审,通过率仅0.29%,湖南师大和中南财经政法的通过率更是仅有0.18%和0.11%。福州大学、北科大等7校通过人数不足20人,而24校中通过人数最多的西北工业大学也仅有67人过审,而它们也成为今年自主招生中,最有可能一无所获的“绝收”预备队!如果结合2018年的数据来看,就更能说明问题了。从人数上来看,西南大学与去年相比减少了7016人,湖南大学、武汉理工也分别有4539人和4290人的降低。而从降幅来看,除北工大、西北工大外,其余22所高校降幅均超过了99%!造成这些高校大规模减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今年自主招生高校将报名门槛提高至学科竞赛省一,对头部985高校影响有限,但对那些相对层级不高的高校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一些高校开出兜底条件,来吸引优质生源报考,而这24校无一例外的坚守省一门槛,这样就让一大批没有省一奖的考生被拒之初审门外。其次,因为今年自招高校的门槛和优惠政策过于统一,也就让很多考生心理产生了变化,进而今年更多考生采取“冲报”的策略,毕竟同样的通过难度,同样的降分幅度,为什么不报更好一点的大学呢?而这也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这些通过初审的考生最终真的会到这些高校就读吗?内参君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性很小。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今年仅有5人通过自招初审,不仅全部为省一奖获得者,而且其中一人还握有数学国三奖。历来这种级别考生都是顶尖名校争抢的对象,所以内参君猜测这名同学只是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当做了“备胎”,最终会来就读的几率小的可怜。这种情况在这24所高校中显然不会是个例,所以内参君认为这些高校在今年的自主招生中,最终很可能会颗粒无收。高校自主招生,本应将招生自主权下放至高校手中,而高校则应根据自身办学水平、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和历年生源水平,制定相应的选拔标准和选拔手段。但近年来不时出现的舞弊、注水事件让原本作为多元录取手段之一的自主招生备受质疑。今年自主招生政策调整,的确从客观上杜绝了此类事件的发生,但也极大的削弱了不同层次高校间选拔人才的差异度。进而导致多数考生涌向少数高层次高校,而非头部985高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却最终招不到几个人。这不仅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更不利于高校多元录取人才。所以内参君认为,自主招生高校未来应该在严格审核、严格监管的基础上针对自身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分类考试、多元录取,让真正有能力的考生能进入到合适的高校深造,让高校选拔人才重新“百花齐放”。(本文转载自:自主招生内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青塔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双一流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