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最有钱的大学?

更新时间:2019-05-12 03:35:17点击:389 科研管理新闻

在中国,Top1大学有2所,Top3有5所,Top10大学可能有30所。爱校学子们根据办学规模、国际排名、C刊数量、毕业生质量等一系列指标重新排名,希望自己的母校可以挤进榜单。高校收入,可能是影响学校排名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关于部属高校公开部门预算的通知》要求,教育部下属75所院校应于一定时间内公布其当年经费预算。随着4月末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等院校相继公布2019年部门预算,至少“中国最有钱的大学”这一名号之争暂时没有悬念。无论是本年收入合计还是预算总收入,清华大学都远超其它国内高校,预算总收入更是领先排行榜第二名浙江大学超过100亿元,逼近300亿元。作为全国唯一一所预算总收入连续三年超过200亿元的高校,“中国最有钱高校”实至名归。其他进入预算总收入榜Top10的高校,不是名气与实力兼具的老牌综合性985院校,就是在高校合并潮中迅速扩张的巨无霸型高校。华科和武大作为今年新晋跻身百亿预算收入行列的两所高校[1],也在此列。总体上看,榜单中多数高校的年度预算经费有5%-10%左右的增长,北京大学暴涨超过50%,在涨幅榜独占鳌头的同时,也由去年的总收入榜第六来到第三。北京林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两所农林类院校的年增长幅度则都超过了40%。同济大学预算总收入尽管下跌了32%,但收入中属于财政拨款的部分相较2018年依然有所增加。与此同时,高校预算经费的多少仍然透露着地域发展不平衡和国家财政资源配置的痕迹。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经费往往高于西部地区高校,以理工科见长的院校预算经费多于文科类院校,语言和艺术类院校则在高校预算收入榜上排名靠后。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同居一城一地,或隔路相望,或遥相呼应,相爱相杀多年。但因为各自学科设置和侧重点不同,年度预算总收入总是理工科多于文史哲。相比于部属高校,其他省部共建型高校或是省属、市属高校的年度预算经费就更能看出院校出身和财政政策的影响。从1998年到2003年,中央部属高校的财政经费是地方属高校的一倍以上,并且两者的差距从2004年开始逐渐拉大,直到2011年才有缩小的趋势。[2]榜单中,同为211大学,同为综合性院校,同样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苏州大学和上海大学的年度预算经费在75所高校中仅位列60位之后,略高于教育部直属的部分财经和农林类专业院校。而位于西部地区的“一流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预算少于苏州大学和上海大学自不必说,与部分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院校更是有着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差距。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实行“基本支出 + 项目支出”的财政支出模式。其中基本支出是为了维持高校正常运转,而项目支出则是为了实现高校发展。尽管这一模式照顾了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但项目支出预算部分基本上被中央属高校把持,地方属高校能获得的项目支出相当有限。[2]而目前形成的“两级投资,以省为主”的分级管理模式,往往使得财权过多集中在中央一级,地方政府事权责任过多。反映在普通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上,则表现为各省高校之间、中央高校与地方属高校之间财政经费差异巨大。[2]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1992年,政府财政拨款占到了高校经费来源的81.8%。自1999年到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44亿元上涨至1598亿元,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额的比例却从62.53%降至43.95%。[3]到目前,中国教育投入来源正在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面、多渠道融资的格局。[4]换言之,尽管政府性财政投入仍然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成分,但高校自身的营收能力也显著影响了它们的收入。除一般性政府拨款外,高校的另一大收入来源通常称为事业收入。事业收入主要包括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两类。前者主要指高校向学生个人或单位收取的学费、住宿费、委托培养费、考试费等收入,后者则包含了高校通过承接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合作、进行科技咨询取得的收入。如果将75所高校的年度收入预算按项目区分,清华大学并不是受政府资助最多的高校,一条马路之隔的北大才是。但如果论及高校自身的收入能力,清华116亿元的事业收入不仅冠绝全国,更是比位列第三的北大多了超过60亿元。如果将政府拨款占本年收入的比例考虑在内,情况依旧。同为50亿元高校,北大的政府拨款占当年收入的比例超过了40%,而清华则不到25%。华中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者政府拨款数额相差仅为1000万元,但政府拨款占当年收入的比例之差却达到了近20%。财政拨款占比越低,往往代表着高校有着丰富的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来源,对政府拨款的依赖程度自然越低。全国来看,财政拨款经费占高校当年经费的比例平均值约为48.1%,对财政依赖低于平均水平的往往是地区内强势的工科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这类高校早已名声在外,科研能力强,与相关领域企业有着长期的合作往来,也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有着不错的自我创收能力。但某种程度上,特定领域内声誉越好能力越强的高校,常常表现出更强的收入能力。更多的收入又得以帮助高校吸引到优质生源和项目资源,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高校的实力,马太效应出现。当然,仅仅有钱还不够,能不能把钱花在应该花的地方是更多人关心的话题。高等教育支出占当年支出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年高校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情况。榜单中,诸如东华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长安大学等非传统名校开始出现在靠前的位置,来自上海的三所高校则包揽了这一指标的前三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非传统名校不如家大业大的传统豪门和师范类院校一样有着众多的附属小学、附属中学。像人大这样在预算表中明确标明高中教育预算支出为2.1亿元的高校并不少见。与此同时,这些高校也很少承担高等教育之外的外交、国防任务,自然可以把更多的钱投入到高等教育发展上。清华大学全年在高等教育支出上花费超过207亿元。作为全国高等教育支出位列第一的院校,其高等教育支出占当年支出的比例仅为85.09%,远低于75所高校平均水平91.88%,位列75所高校的倒数第9名。这一比例乍看上去似乎拉低了全国平均水平,但考虑到清华大学的收支预算表中同样计算了北京华信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的收入和支出情况,高等教育支出占比的降低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医疗事业支出(图表中属于“其他支出”部分)的上升解释。抛开高等教育支出,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科学技术支出同样不可或缺。通常来说,年度预算表的科学技术支出包含了重点实验室及相关设施支出、高技术研究支出、科技重大专项支出等一系列支出,支出预算值越高,占当年支出比例越高,相应高校承担的科研任务越重。在这一指标上,清华大学继续以近6亿元的支出名列全国第一,北大紧随其后。如果从支出的绝对值上看,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是排名第26的华南理工大学的近10倍。科学技术支出超过1亿元的前17所高校,其支出总和是后58所高校的2倍还多,资源聚集可见一斑。在通过各大高校网站搜集了75所高校本硕博在校生数据后,我们估算出不同学校的生均支出经费。整体上看,排名在生均经费榜单前列的高校几乎全部来自北上广及周边地区,生均水平绝对额呈现“中部塌陷”特征[5]。这一分布趋势可以由省际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出差异部分解释[6]。西安交通大学作为唯一一所进入榜单前20的西部高校,生均经费只有不到16万元,比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少了近28万元。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等中部地区高校在生均支出榜上也纷纷下滑,武汉大学跌至榜单第27位。清华大学依然牢牢占据第一,2019年生均支出达到了42.5万元,两倍于排名第十的南开大学。上海交大和北京大学位列榜单第二、三名,但与清华的差距超过了10万元。这也意味着同为985高校,清华每个学生获得的经费支持大约可以培养4名武大学生。一个同样残酷的现实是,在榜单最末的合肥工业大学,每位学生2019年获得的预算支出约为5.3万元,约占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的八分之一。当清华的学生在实验室里人手一台毕设器材的时候,合肥工业大学的学子们可能还得为谁能使用唯一一台实验设备和行政老师扯皮一阵。[1] 北京青年报. (2019). 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今年预算8所高校今年预算超百亿元. Retrieved from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9-04/28/content_326127.htm?div=-1.html.[2] 徐志强. (2018). 我国普通高校财政支出差异及对策研究. (硕士),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3] 江洁. (2017). 我国不同层次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研究. (硕士), 西南大学. [4] 马海涛. (2018). 我国财政改革与高等教育发展.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1), 13-22.[5] 李琼, 李小球, 张蓝澜, & 吴雄周. (2019). 中国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的时空演绎分析. 经济地理, 39(02), 48-57.[6] 严全治, 余沛, & 田虎伟. (2016). 省域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研究, 37(07), 27-32.(本文转载自:网易数读。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青塔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双一流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