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科研经费排名:四大板块、八大区域及各省各市综合对比

更新时间:2019-05-17 05:14:39点击:684 科研管理新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在未来经济竞争中长期保持生命力的最根本要素。而科研经费,显然就是获得科学技术“战役”胜利必须的粮食与弹药。近日,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知识分子》网站首次发布《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全面梳理、解读和分析了中国2000-2016年的研发经费发展情况。通过这份报告,我想一道和大家来看看中国整体及区域科研投入的发展情况。本文接下来提到的,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构建费、管理及其他费用支出。分为两种:其一是国家及地区层面研发强度,即国家或地区为研究与试验发展付出经费在国家/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计算方式为研发经费/国内生产总值;其二是企业层面研发强度,即企业为研究与试验发展付出经费在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计算方式为研发经费/营业收入。,即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的科学技术支出项目。指用于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包括科学技术管理事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条件与服务、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普及、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报告显示:,比上年增长12.3%,增速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关于中国阶段性的科研强度目标,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设定的目标值分别是1.5%、2%和2.2%。不过,从数据来看,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目标均没有实现,但是差距在逐步缩小。 2000年特别是2006年国家提出自主创新战略以来,中国研发经费支出平均增长达到19.59%,相继超过了韩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但是与美国的绝对差距仍然保持在3000亿美元。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4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突破2%,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G7国家(G7集团是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相比,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均已经不落下风,如何管理好万亿研发经费、提高研发经费使用效率已经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议题。 目前,中国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016年中国研发强度(2.11%)已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2.09%,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2.34%还存在一定差距。整体来看,过去几年间中国科研经费增长稳定提升,虽然没能完成相应计划,但好在距离目标的差距越来越近。作为历史包袱重,亟待解决社会问题众多的超大发展中国家,过去十几年间中国需要花钱的地方非常之多,所以对于科研的投入增长也不可能以跳跃式直接进行。由于国家人口及经济体量优势,中国科研经费陆续超过英法日韩等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而与真正的“对手”美国之间,差异依旧十分明显。最近几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一次次地交手之间,我们应该日益能够发现自身最大的短板和软肋,依旧是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上。那么,中国各大板块、区域以及省市的科研状态又如何?一起来看。从1999年到2016年,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2016年首次突破万亿,是其他三个地区总和的2倍;东北地区与中西部的差距在2006年以后逐渐拉大。四大板块研发规模存在严重不平衡,2016年东部地区只有665亿,中部和西部约在2000亿左右。通过上表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在1999年时,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的科研经费虽然彼此间也有一定差异,但是由于基量过低(均不过500亿),所以彼此间的差异比较小。但是随着时间推进,我们看到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科研经费增长,是十分缓慢的。截至2016年,三大板块中仅有中部地区刚刚突破了2000亿元,西部地区接近2000亿元,东北地区更是长期低迷于不足1000亿元的科研经费区间。而同期,东部地区科研经费却已突飞猛进到万亿元区间。事实上,从1999年到2016年这近二十年间,中国的GDP总量从9.06万亿上升至74万亿,翻了八倍;中国城镇化率从30.89%提升至57.35%,几乎翻了一倍。而过去近二十年间,四大板块在GDP和城镇化率数据上的增长有目共睹,为何单独在科研经费方面的增长却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差异呢?根源在于,科研经费的来源。报告显示,从2009-2016年,中国政府研发经费稳步增长,支出由1358.3亿元增长至3140.81亿元,。另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总额为12144亿元,。换而言之,各地区科研经费中的绝大部分(近八成)是来自于当地企业的自主性投入,只有较小部分来自于政府行为。而东部地区无论是在企业数量、企业规模、企业活力还是产业结构上,优势都十分明显。持续高水平盈利带动持续高投入研发,使得东部地区在科研领域越走越深。2000-2016年,中国东部地区占全国的研发经费支出比重从64%增长为68%,中部与西部地区变化不大;东北地区从2000年的7%增长到了2006年的15%,又下降到了2016年的4%。如果我们进一步选取2000年、2003年、2006年、2013年和2016年等五个代表性时间节点,或许能够更为清楚地看到中国四大地区板块科研经费占比全国比重的变化发展趋势。:2000年占比64%,2003年占比64%,2006年占比62%,2013年占比67%,2016年占比68%;:2000年占比16%,2003年占比14%,2006年占比13%,2013年占比15%,2016年占比15%;:2000年占比13%,2003年占比13%,2006年占比10%,2013年占比12%,2016年占比13%;:2000年占比7%,2003年占比9%,2006年占比15%,2013年占比6%,2016年占比4%。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除了东北地区在2006年达到阶段性巅峰后迅速开始了下滑之路,直至2016年科研经费支出占比全国情况已经低至4%的情况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近些年来GDP增量和增速表现都十分突出的中部和西部两大板块,事实上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科研经费支出增长情况并没有预想中那么乐观,占比全国比例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由于复杂的地区间经济差异,所以上文中笼统地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的方法,显然还不够具化。所以在报告中,为了更好地对中国不同科研情况进行对比,进一步将中国内地的31个省级行政区,按照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8大区域进行了逐一对比。由于各省份的经济体量和人口体量差异均较为明显,所以这里对比的并非是科研硬实力的经费支出绝对值,而是反应各地科研发展阶段的研发强度(地区研发经费/地区生产总值)。中,坐拥中国最优质科研、教育与企业资源的北京,在科研强度方面表现得一骑绝尘。2009年科研强度即超过5%,从2012年开始更是长期保持在6%左右的突出水平。同样拥有资金和政策优势的直辖市天津,从2013年开始地区科研强度也稳定在3%左右的国内领先水平。山东的一大特点是,2009年时科研强度尚且低于同期全国均值,2010年是重要转折点,之后山东开始加大科研强度,并且逐渐保持上升趋势。但应该看到的,与山东长期位列中国经济体量第三大省的身份相比,科研强度的增长速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而这里我们还是要重点看一下河北,在过去的近十年间,河北的科研强度长期大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上是对半),在东部地区中,与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辽宁均有巨大差距,处于同区域板块的最落后区间。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河北在产业结构与企业活力上的明显落后状态。中,吉林与黑龙江的情况较为接近,长期位于1%左右的科研强度水平,与上文中我们提到的河北情况类似。辽宁的科研强度水平在2012~2015年间经过一个阶段性的波折后,在2016年出现反弹,并且朝着2%的全国平均水平恢复。这里也像顺带着跟大家讲一句的是,在教育资源方面,事实上辽宁要明显领先于河北,特别是在985/211这样的优质高校资源领域。,或者叫做江浙沪区域内,上海市优势明显,并且在过去十年间表现突出,科研强度从不足3%提升至接近4%,在国内仅次于北京。同期江苏和浙江增长表现也比较可观,其中浙江表现尤为突出,从2015年开始与江苏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中,坐拥众多优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陕西,在科研强度上明显领先于山西、内蒙古和河南。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过去的十年间,陕西省的科研强度水平始终处于一个波动区间,并且如果仔细对比2009年和2016年两个时间阶段,我们还会发现陕西省的科研强度水平事实上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显然是安徽。相比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过去十年的科研强度增长都以小步平稳增长为主,安徽省从2010年开始全面发力,并且在2013年开始便追评湖北,达到2%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安徽省本身的地理位置与产业基础密切相关,长期来看安徽的产业转型依旧值得看好。,广东与福建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其中广东的表现尤为突出。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对比上文中我们已经讲到的江苏,就会发现虽然粤苏两省在2016年时科研强度十分接近。但是回到2009年时,事实上广东落后江苏较为明显。换而言之,广东在过去十年的科研强度方面实现了迎头赶上,但是江苏的科研投入与其经济体量地位存在不匹配。,整个西南板块在过去十几年间的GDP增速表现亮眼,其中贵州和云南更是其中翘楚。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西南经济快速增长的驱动力来源,和东部地区差异较为明显。从截至2016年贵州、云南、广西三省的科研强度尚不足1%的数据来看,也可以得到印证。川渝城市群这边,过去十年川渝科研强度基本保持交叉增长状态,并且在2016年达到了阶段性的相近水平。,如图表资料所示,可说的并不是很多,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的科研强度基本保持在1%左右,其中表现最好的甘肃和宁夏在2016年时基本超过了1%,其余三省则继续保持低位状态。目前中国科研经费的支出规模和强度地图,基本上呈现出“一横一纵”的典型状态:“一横”即是长江经济带,“一纵”即是东部沿海经济带。两条线上的省市,在科研支出领域明显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同时,科研经费与科研强度的正相关情况较为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不仅既有科研经费体量庞大,研发强度仍在进一步提升,处于“大象起舞”的状态。而西北和西南等偏远省份,不仅既有的科研经费体量“微不足道”,研发强度的增长也不容乐观。这与我们看到现阶段GDP基量越低地区,增速越高的状态截然不同。中国各省级财政科技支出排名前三位广东、江苏及上海,分别为722.69亿,350.90亿,341.71亿;广东省的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是东北地区的8.4倍,西部地区的2倍。中国各省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差异明显,排名前三位财政科技支出共计1415亿元,占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31.5%。 广东在省级财政科技支出上的巨大体量,事实上已经并不能将之当作一个简单的普通省份来看待。一方面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是各类政策创新的试验田,随之成为各家企业科学技术创新的最佳尝试基地。另一方面,作为过去多年中国常住人口增长最大,当下的中国人口第一省份,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广东在未来更多需要承担的是整个国家在多领域的顶尖技术研发与突破任务。具体到2016年国内主要城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排名当中,或许以上观点更加能够被大家所理解:深圳市超过400亿元的科学技术支出,已经超过了北京和上海两市在该领域的投入。而深圳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够在地方财政中拨出如此体量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显然与深圳的现行的财税政策脱不开关系。在地方城市财政科技支出前25位的城市中,排除极个别的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经济发达从而财政丰盈,财政丰盈继而大力研发创新,技术领先又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的良性高速发展。科技,将进一步改变这个国家和你我每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双一流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