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二本院校毕业生的读博感悟

更新时间:2019-05-17 05:14:46点击:448 科研管理新闻

作为一名普通二本院校的本科生,2014年我如愿考上北京某所211高校的研究生,内心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的向往,我踏进了北京这个大都市。研究生入学两三个月后,我面处在读博还是不读博的岔路口,导师劝我硕士直攻博,因为不知道科研是什么,也不清楚自我的能力,犹豫了许久。最后,导师的一句话:“”,燃起了我内心信念之火。带着对未知科研道路深深的迷茫和对博士这一称呼的敬畏,我成为众多博士中的一员,更具体的说是,很多人眼中的第三类人。1987我年出生在河南偏远的一个小村子,高中拼尽全力考进省外的一所二本院校,我深知我是一家人的希望,所以即使上了大学我也没有忘本,依旧有着高中那种拼劲。后来,如愿考上了研究生,开始了新的征程。但是说实话,研究生读的有点力不从心,这源于二本院校与北京高校一直以来的教学差距吧,我苦恼过,但是努力还是能马马虎虎跟得上的。后来面临读博的抉择,薄弱的基础知识,狭隘的眼界,短浅的目光使我深深的畏惧未来的博士生涯,我怕不能顺利毕业,怕令导师和父母失望,怕自己熬不过这一高压的阶段。导师告诉我女硕士出去高不成低不就,他希望我考虑读博。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现实的恐惧,我不想安于现状,麻木不仁,所以选择再折腾一次,走向更高的平台。博士第一年,我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打击。首先,自身能力有限,实验老是各种不顺,导师也老说我只注重“做”,而忽略“想”,科研中想法要远比埋头苦干重要的多。可是,我无论怎么努力就是不符合导师的要求,一度被列为课题组最毕业无望的人。就连跟着我做课题的师弟,都事事与我作对排挤我,我陷入深深的迷茫和绝望当中。人生从未如此的黑暗过,委屈,打击,迷惘与煎熬笼罩在我生活中。想过放弃,但是不知道怎么向父母提起。曾经因为我读博,我成为了他们的骄傲,他们成为父老乡亲羡慕的对象,所以我也不想让他们失望,颜面无光。后来我选择对身边的一切视而不见,坚信自己能行,改变自己容易受外界影响的缺点。不断放大自己的格局,在乎该在乎的,摒弃不重要的人和事,但是比以前更努力,这样的日子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刚开始的时候很是难过,因为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就好比釜底抽薪,要经历很大的磨砺和摔打进而才能坚持下来,这段时间我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经过一年多的煎熬,博士第二年的上半学期,那个导师曾经都认为做不出来的课题我做出来啦。当我把那几条漂亮的曲线以ppt的形式展现在他面前,他是一番的夸奖,我一下成了众人眼中的潜力股,我感觉到有史以来的轻松和成就感。但是我把这一切归咎于运气,因为我自认为离一个合格的博士还差的远,那些理论知识,有的我还没有搞明白,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我还欠缺很多。靠着这批实验数据,投了两篇文章,一篇scripta,一篇3M。写了两篇专利之后,很快专利授权一篇。对于我来说,毕业再也不是不敢去想,甚至曾以为的遥遥无期的事。我开始变得越来越有信心,继续自己的科研生涯。慢慢的摆脱了之前的心理阴影和畏惧之后,我重新审视博士这一称谓,他就像一条正弦或者余弦曲线,有低谷,如有平稳也有高潮期。博士刚开始的一两年即所谓的煎熬期,我们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课题没有想法,实验设计不够完善合理,数据处理遇到瓶颈,不熟悉实验室的有关要求准则,设备不到位及操作困难等等。我们要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决心和毅力,去努力学习,适应博士圈的一切人和事。虽然,就像成蝶之前的破茧一样痛苦,但是挺过来了,你就会看到曙光,看到希望在向你招手,拨开笼罩已久的阴霾,踏进一个崭新的平台,拥有一个新的开始。人生有很多事是急不得的,你得等他经历一定的沉淀慢慢成熟,就好比“冷水泡茶慢慢浓”。读博士也是一样的,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的经历相似,希望能与大家在心灵上引起共鸣。在博士的这片广阔天地里,如一颗树一样,我们不仅要挺拔的高,也要扎根的深;像一位老学者一样,不仅要搞清楚原理,也要讲清楚道理。这里的提高不只是指科研能力,而是个人整体的能力,博士阶段培养的就是人的这种能力,读博不仅仅是一张博士文凭那么简单,也是一个改变认识自我的过程。就像很多人常说的一样,(本文作者:美辑编译。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青塔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双一流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