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国内高校发布“期刊黑名单”,应告别唯论文浮躁风

更新时间:2019-05-18 01:35:20点击:441 科研管理新闻

论文投稿,请避开“期刊黑名单”。据媒体报道,近日,云南省昆明学院根据20份全国高校、医院已公布的“期刊黑名单”,统计梳理了17个被5家以上机构拉黑的期刊。在昆明学院科研处公布的“期刊黑名单”中,Medicine和Oncotarget以被拉黑20次而名列榜首。这并不是国内第一家高校发布“期刊黑名单”。自2018年3月28日以来,已有多家高校发布“负面清单期刊”“期刊黑名单”,要求教师和科研人员在投稿时避开名单上的期刊。近年来,关于学术期刊质量问题的讨论时常引发公众关注。一些期刊罔顾学术质量、管理混乱、商业利益至上,花钱买版面成为学术圈公开的秘密。不合格的学术期刊,既助长了科研工作者群体中的不良风气,也扰乱了整个学术评价体系。老老实实搞学术的研究者,和一些投机取巧评职称、混项目的人,如果最后得到相同的评价和待遇,无疑会让有为者寒心、让有志者流泪。在期刊上发表论文,是科研工作者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环节。但是,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不能唯发表论,更不能迷信某些“核心期刊”。事实上,被列入“期刊黑名单”的学术期刊;既有国内期刊,也有国际期刊;既有国内机构评选的核心期刊,也有被列入SCI目录的期刊。这再次说明了一个道理:学术不端问题不分国界,只有多维度、充分地评价学术成果,才能挤掉科研中的水分。剔除不合格期刊,让学术期刊回归以学术质量为本,关键要建立风清气正的学术评价生态。近年来,为了加强学术评价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研究机构越来越重视科研成果发表指标和数据。重视指标本身没有问题,但应当避免唯数据论的误区,让科研竞争成为比较数量的竞争。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中国作者发表在Oncotarget上的文章占比已经超过57.9%。而要在这家期刊上发文,还要支付数千美元的版面费。这家期刊质量下滑,固然有审稿人把关不严、未按规范审稿的原因,也有大量“注水论文”狂轰滥炸的原因。建立更加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理应改变唯数量的评价生态,鼓励科研工作者沉下心来实现真正的突破,而不是挤牙膏式地为了发表论文而从事研究。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获奖者名单时,很多人为获奖者之一的唐娜·斯特里克兰仅仅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副教授而感到惊讶。唐娜获得诺奖的成果,是她1989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杰勒德·穆鲁指导下完成的论文——有人认为,除了这一成果,唐娜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并没有创造重大的研究成果。尽管如此,唐娜还是作为50多年来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而受到人们的尊敬,这也有力地说明学术评价不能唯数量。在海量论文产出的今天,中国学术界理应告别过去那种科研整体实力疲软的不自信,告别科研成果匮乏的焦虑,进而追求真正尖端和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期刊只是发表学术成果的载体,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必夸大在某家“国际大刊”发表的意义。当然,发表依然是展示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但是在论文发表之后,是否经得起长期的检验,能否推动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才是论文价值的真正指向。崇尚科学精神,科研工作者理应力当表率。将科研成果在期刊上发表,仅仅是其接受检验的开始。让科学成果在不断质疑和验证中接受评价,不迷信学术期刊的“权威”,不以片面的数据或指标为科研成果背书,才是理性的科研工作者应当秉持的原则,也是科研评价生态所要追求的方向。(本文转载自:科技日报。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青塔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双一流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