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成空,千余篇论文作废?抑郁症遗传研究“翻车了”

更新时间:2019-05-24 20:47:34点击:455 科研管理新闻

最近,《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在评估了数十万人的遗传基因后指出,。而过去20多年来,。“。”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心理与神经科学系副教授Matthew Keller也对这个结果感到惊讶。在所有关于抑郁症候选基因研究的论文中,有超过38%的文章提到了一个叫做的基因。1996年,一个研究团队宣称,基因可能与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关。这个基因能编码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调控蛋白——5-羟色胺转运蛋白。而在之后的20多年间,至少450篇论文都在探讨基因和抑郁症的关系。当然,也不是没人提出过质疑。2005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Marcus Munafo等人开展了一项大型研究,重复了1996年的实验。不同的是,该研究的参与者有10万人,而不是当时的1000人。此次结果显示,和抑郁症没有任何联系。Munafo本以为这项成果会让人们对这个基因的研究热情有所冷却,谁料2005年后,和抑郁症相关的研究急剧增长,发表的论文数量在之后的十年增长了3倍。“。”Munafo说。现在,更不想听到的消息来了。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的这篇最新论文里,不光是,、、等抑郁症领域的“明星基因”都被证明和抑郁症没有明确的关系。不过,研究人员表示,这并不能说明抑郁症就不可遗传。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条新闻有点似曾相识。去年10月,哈佛大学以“包含伪造和篡改的数据”为由,一次性要求撤稿31篇。哈佛大学都认罚了,我们还能信任心脏干细胞研究吗?这些论文的作者是心血管领域“大牛”、前哈佛医学院教授Piero Anversa。论文内容全部围绕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如火如荼的领域:心脏干细胞研究。《科学》杂志将其称为“本世纪最臭名昭著的科学欺诈案件之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对后续研究的误导难以估量。尽管科学研究注定是一个黑暗中探索、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但生命医学领域屡次出现这样的“翻车事故”,背后有没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共性呢?排除少数居心叵测的造假者,多数科研论文中的数据是真实的。但不得不说,很多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编辑,都更喜欢追逐“阳性结果”。当研究人员为了发表更“好”的论文,而有意识地挑出阳性结果,挑出符合自己预期的数据时,科学研究客观、公正的天平就已发生了倾斜。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史上很多颠覆式的重要发现,正是孕育于阴性结果之中。“不同凡响的发现需要不同凡响的证据”,是学术界的一句名言。然而,遗憾的是,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涌现后,部分研究者更擅长追逐热点、迅速响应,在此基础上开展下游研究;却不愿从头出发,再好好验证一下这些成果的可重复性。实证精神的缺失,跟风和低端重复的研究泛滥,造就了大量“沙子上的高楼”,甚至“空中楼阁”。(本文转载自:科学网 作者:李晨阳。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青塔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双一流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