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是时候破除学历歧视了
更新时间:2019-10-10 23:45:11•点击: • 科研管理新闻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大了去了,非全日制=本科生。”正在房地产公司担任HR的桐桐坦言。她继续解释:“如果是秋招,非全日制是不被承认的,或者说有些岗位要求说研究生学历,非全日制研究生背景的申请者就报不了。”无独有偶,国内某大型建筑公司在其2020年秋招工作中也表现了类似的态度。今年9月初,有网友反映该公司的招聘公众号在问答环节中,明确回复了 “不招收非全日制的学生”。一时间,很多非全日制研究生表示不满,并向湖北人社厅举报该企业涉嫌就业歧视。(中国经营报10月9日)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把非全日制研究生视为研究生,将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区别对待,这毫无疑问是学历歧视。但对于这样的学历歧视,还有很多人支持,认为全日制研究生本来就比非全日制研究生难考、难读,当然应该比非全日制研究生“高一等”。简单来说,我国社会还普遍存在以招生门槛看学历含金量的“学历价值观”,而大学不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把关,又进一步加剧这一认识。要为学历歧视解套,就要倡导就业公平,处罚有就业歧视行为的用人单位,更重要的是,必须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让不同渠道招生来的、采取不同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达到一样的培养质量标准。
对于硕士研究生,目前用人单位对学硕、专硕、非全日制是区别对待的,学硕高于专硕,专硕高于非全日制。这显然不利于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可之所以存在歧视链,是因为在招生时,学硕的录取分数高,非全日制录取分数低。而且,在具体培养时,学硕培养给大家的感觉更正规,专硕则是学硕的“压缩版”(学制更短,没有办出和学硕不一样的特色),非全日制在很多人眼里,属于“混文凭”,学校要求并不严,有“放水”之嫌。
为改变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看法,我国教育部门取消了在职人员单独考试,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纳入统一考试,完成学业毕业可获得双证(学位证和毕业证),但是,这并没有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地位,一是因为相对于学硕,非全日制的录取门槛更低,二是在培养上,培养单位没有过硬的措施,来提高培养质量。
当培养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时,以当年的录取门槛评价一校的毕业生,就会导致学历歧视。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歧视源于此,只招985、211院校毕业生,或者学历“查三代”,要看985院校博士毕业的应聘者的本科学历,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985、211院校当年招生分数高,至少代表生源素质不错。
在美国,社区学院和名校之间,是签有转学协议的,一名在社区学院就读的学生,在学完两年课程后,可以申请转到名校就读,对于这些学生,不论学校,还是社会用人单位,都没有歧视,原因在于,社区学院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很高,真正做到“宽进严出”,很多社区学院的课程教学质量不低于名校。毫无疑问,如果社区学院的课程很水,对学生的要求很低,那学生修读的课程学分,就难以得到其他学校的承认,社区学院的学生就是以高成绩申请转到名校,但跟不上名校学习进度,这样一来,“歧视”就会出现。
我国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应聘者提出明确的学历要求,学历歧视可谓“明目张胆”,但却得到很多网友支持,这和目前学校培养学生没有做到“严出”密切相关。那些来自被歧视学校的学生,也很难以本校培养质量高来辩驳。由于人才培养缺乏质量保障,“人才质量就等于招生质量”在我国社会盛行,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我国大学特别看重招生环节,每年招生时抢生源,但抢来生源后,对培养并不重视,我国民间机构制作的大学排行榜,就把高校的录取分数作为最重要的人才培养质量指标。对受教育者来说,关注被什么学校录取,也就远胜于关注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回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本来,非全日制培养模式,为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多元选择,而学历歧视,无疑阻碍多元选择。消除社会的学历歧视,破除唯学历论,需要用人单位重视人才质量,而要让用人单位做到这一点,每所高校必须坚持人才培养标准,严把质量关。
双一流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
-
中央民大: 加快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支撑体系
2024-04-19 08:52:05•347 次
-
9项被评为“差”! 杰青首次结题分级评价结束
2024-04-19 08:52:05•350 次
-
中华医学会: 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工作启动,5.18日截止
2024-04-19 08:52:05•548 次
-
即将开赛!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来了!
2024-04-19 08:52:05•39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