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共建共享,这两地正式签约!

更新时间:2020-07-03 13:41:24点击: 科研管理新闻

成天软件海量科研管理资讯平台提供: 7月1日,四川省教育厅与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工作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暨签约仪式在蓉举行。 会议决定,成渝双城实行“双一流”高校共建共享,并建立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争取国家在两地增投研究生、本科生招生计划; 双方还将通过共同构建成渝高校协同发展平台,开展“双一流”学科联建,合作共建创新平台,打造国际化引才平台,实施博士后联合培养计划,协同实施人才计划(工程),开展人才双向互聘交流,联合共建专家团队,联合举办重大人才交流活动,推动人才发展政策协同创新、人才资质互认和服务共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重大改革等,实施聚才平台共建工程。 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四川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江;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黄政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见证签约仪式。 会上,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戴作安与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邓睿共同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机制》《“成渝协同”重大教育改革试验项目实施方案》;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彭翊与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郭小萍共同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高层次人才协同发展合作共建实施方案》。四川省教科院与重庆市教科院共同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科研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戴作安副厅长介绍了编制《成渝地区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邓睿副主任介绍了两省市协同发展工作机制;中共成都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成都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强介绍了成都市在成渝教育协同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 会议指出,自第一次联席会议以来,川渝两地省级教育部门树立一盘棋思想、一体化思维,注重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落到实处,把承诺化为成果,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产教融合联盟、财经职教联盟、法制教育联盟、成人高校联盟喜结连理,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在线开放课程共享等协作交相辉映,重大教育改革试验项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工程等平台对接落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并肩前行,共建共享的友谊之船、协同之船扬帆远航。 会议指出,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机制,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的实际步骤,是推动川渝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双方决定每半年召开一次教育协同发展联席会议,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审议推动教育协同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以及工作计划、实施方案;成立教育协同发展联合办公室,负责组织研究教育协同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编制教育协同发展的行动计划和年度计划,负责重点领域合作事项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成立15个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组,推动本领域合作任务落地落实。 会议决定,根据框架协议,双方布局实施共建“成渝协同”重大改革试验示范项目。目前,两省市已经有“两江新区-天府新区”国家级新区教育协同创新试点、成渝地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保障机制建设试点、职业院校、职教城、产教园融合创新试点、“双一流”高校共建共享、服务“一极两中心两地”建设试点、校长教师培养培训协同创新试点、毗邻地区教育协同发展试点等6个项目立项。下一步,双方将通过制度集成创新,促进教育发展鼎兴,联手打造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产教融合示范区、对外开放示范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助推成渝地区发展振兴。 会议决定,双方建立健全合作育人机制,建立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争取国家在两地增投研究生、本科生招生计划,共建国家中小学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基地,联合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双方通过共同构建成渝高校协同发展平台,开展“双一流”学科联建,合作共建创新平台,打造国际化引才平台,实施博士后联合培养计划,协同实施人才计划(工程),开展人才双向互聘交流,联合共建专家团队,联合举办重大人才交流活动,推动人才发展政策协同创新、人才资质互认和服务共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重大改革等,实施聚才平台共建工程。 两省市教育部门有关领导、相关处(室)负责人以及成都市教育局部分同志参加会议。
》》》》成天软件科研管理系统 采用多层软件架构、统一身份认证以及基于XML的数据呈现,能够基于校园网/互联网为高校、医院、研究所科研管理提供先进、实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包含本科院校科研管理系统、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系统、中职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已积累百家高校案例,详情电话咨询15851303988。
高校科研管理系统 涵盖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所有环节,能够适应理工农医类、人文社科类以及综合性高校的管理需求,协助高校建立符合自身特殊需要的个性化科技管理规范,为高校建设数字校园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与管理基础。
点击》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