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挂人生!上科大女博士毕业直聘副研,学校说:“种子选手”需要定制培养
更新时间:2019-02-02 03:50:23•点击:486 • 科研管理新闻
在人体细胞信号传导领域,成立不足七年的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已成为国际标杆。近日,该所又成功解析人源大麻素的另一个受体CB2的三维精细结构,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杂志。不到三年,这已经是该所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的第六篇论文。这六篇论文中,“华甜”这个名字在第一作者的署名中出现了三次。在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的两篇论文中,她的身份还是博士生,最近这篇论文的署名已变成“上科大iHuman研究所副研究员”。这距离华甜博士毕业仅仅一年——按照常规流程,博士毕业后要经过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两个阶段,才能晋升为副研究员。华甜则连跳了两级。对于这种不一般的“破格”,华甜的导师、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刘志杰认为,这是最适合华甜的培养路径:她已经具备超强的科研能力,应尽早到转化研究的“战场”上锤炼,实现她的科研梦想。近年来,上海科技大学不断摸索并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刘志杰说,做科研,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才。对于那些天赋异禀的“种子选手”,就该用最适合他们个性和特点的模式进行定制培养,加速他们的成长。“华甜不但聪明,而且永远是最勤奋的。”刘志杰说,当年为了挖掘华甜的潜力,他特地把国际上G蛋白偶联受体(GPCR)研究的泰斗级人物雷蒙德·斯蒂文斯“压箱底”的难题交给了她,这个课题曾经难倒过斯蒂文斯在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数位博士和博士后。没想到,华甜在攻读博士期间,只用三年多就解开了难题,一年内接连在《细胞》《自然》杂志发表两篇论文。像华甜这样的人才实在可遇不可求。博士毕业后,是该让华甜到国外顶级实验室继续攻读博士后,还是留在所内从事科研?这曾是刘志杰在心里不断掂量的大事。“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想把研究成果转化成新药,实实在在地造福人类。”在与华甜进行了一次长谈后,刘志杰的心里有底了——华甜已具备了超强的基础科研能力,她需要在同等重要的转化研究战场去锻炼,眼下最重要的,是让华甜自己尝试把之前取得的成果向新药研发阶段推进。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正是为了让她能更充分地利用iHuman研究所的资源,尽快独立开展转化研究。这条路适合性格沉稳坚韧的华甜,却不一定适合其他人。彭瑶与华甜同时进入研究所学习,与华甜一样特别聪明刻苦。但与华甜的沉静不同,彭瑶性格活泼,颇具领袖气质。刘志杰说,彭瑶具有从事管理工作的潜质,于是,他就给彭瑶更多承担管理职责的机会,现在她已被大家公认为“所长助理”。“未来,我还希望她去社会上历练几年,将来一定能成大器。”刘志杰说。或许有人会认为,华甜的成功还是靠论文,如果没有这几篇发在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也不会有连跳两级的破格机会。可刘志杰却不这么认为——即使华甜为课题耗时五年而无果,只要国际同行认可并看好她的科研能力,学校也会给予一定的肯定。这样,优秀科研人才就不用为了职称晋升而盲目追逐论文与科研产出的“短平快”,不会陷入为论文而论文的恶性循环,他们的科研潜质也能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华甜觉得,来到上科大、遇见导师刘志杰是自己的幸运。事实上,只有让制度设计、培养体系去贴合、服务于人才的需求和发展,更多科研的种子才能拥有这份幸运。在上海科技大学,人才职称评定坚持“重品行、重育人、重学问、重能力、重公认”这五条标准。“科研人员不用跑人事关系,不用花时间琢磨职称评定,只管脚踏实地做研究。”刘志杰说,如果华甜在后期发展中遇到瓶颈,需要去国外顶尖实验室深造,上科大也一定会为她提供丰富的访学机会。“让每个学生走适合他们的道路,支持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们活得幸福充实,这是我作为老师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刘志杰说。人尽其才、兴趣驱动,成果产出的速度也在加快。据悉,华甜于2016年解析出的人源大麻素受体CB1,现在已作为药物靶点筛选到了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先导分子,仅用半年多,开发工作就顺利推进到了动物实验阶段。在此期间,华甜还带着学生,把关于人源大麻素另一受体CB2的基础科研成果送上了世界权威研究期刊《细胞》。(来源:文汇报 作者:见习记者:金婉霞 首席记者:许琦敏)
-
中央民大: 加快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支撑体系
2024-04-19 08:52:05•339 次
-
9项被评为“差”! 杰青首次结题分级评价结束
2024-04-19 08:52:05•330 次
-
中华医学会: 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工作启动,5.18日截止
2024-04-19 08:52:05•519 次
-
即将开赛!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来了!
2024-04-19 08:52:05•37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