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考研,是为了摆脱“第一学历”

更新时间:2020-12-26 17:01:51点击: 科研管理新闻

成天软件海量科研管理资讯平台提供:“10年过去了,我还在为当初不给力的高考买单。” 一位女博士在武大BBS上发帖吐槽:因为本科学历不是985、211,尽管拥有武汉大学的博士学位,求职时仍屡屡碰壁。博士文凭比不过一纸高考录取通知书,几年的心血和努力都付之东流。 学历歧视,二本学生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名校生同样深受其害。起点太高,原地踏步都是在后退。 小木虫上的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C9本科毕业,考研母校失利,被调剂到一所中游985院校中,她和她的同学们彼此戏称是“X大难民”。 考研降级,让这些学生甚至不愿意说出母校的名字。 ▎想通过考研完成“学历逆袭”有多难? 目前我国共有高等学校3005所,而“双一流”高校只占其中的4.66%,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考上大学往往只意味着走进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 2020年全国考研人数再创新高,为377万,但在统一的研招考试前,已经有一批名校生通过推免通道提前入场。 尽管教育部发文规定,各招生单位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各专业必须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统考考生。 但是从近些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来看,正有越来越多的名校推免生数量占比逐渐超过50%。 每年数百万人的考研大军里,二本学生占据半壁江山,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厮杀后,上岸的他们还饱受本科学历的歧视。 即使怀揣着400+的初试成绩进入名校复试,最后却被调剂到另一所二本院校,这样的案例并不算罕见。对于那些立志考名校的二本考生而言,通过二战乃至三战去博取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也就成了一种高压之下的无奈之选。 ▎对不起,本科不是985、211,我们不要 越来越多本科院校非985、211的考生陷入迷茫,照现在的就业趋势,不考研就业肯定难,考上名校研究生,不够光鲜亮丽的“第一学历”却成为切肤之痛。 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突破10万大关。面对学历的“通货膨胀”和人才基数的几何陡增,高校选拔标准“水涨船高”,海归博士和本土博士被区分对待,筛选标准甚至能严格到“学历查三代”。   “第一学历不够光鲜,直接out”,已成为高校与求职者之间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中船重工某研究所招聘条件中白纸黑字地表示本科非“211”高校的博士不要;中南某设计院招聘则要求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必须均为“211”或“985”高校;哈尔滨一所省属大学的外语学院俄语专业教师岗位,甚至只要各学历阶段都毕业于北外、上外的博士。 也有一些用人单位招聘公告中不设置招聘限制条件,却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执行“内部的限制标准”,不动声色地把那些“不合格”的求职者拒之门外。 不完美的第一学历成了简历上的“污点”,将期待已久的高校梦无情击碎。 寒窗苦读20余年,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戴上博士帽,却因本科“出身”而屡屡被拒。“一考定出身”,几乎否定了硕博深造阶段的所有努力,让人越来越无路可走。 ▎是时候,对“名校”这个标签祛魅 “以校取人”,不仅是歧视这个学生,也是对学校身份的歧视,仅因为没有“985”“211”的名头,就否定了整所学校。 学历歧视的背后,是普通院校学生和名校生都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近年来,我国学历歧视有越收越窄的趋势。 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研究生流入人才市场, 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却始终有限,从本科就能找到好工作,到非“3个985”不要,谁知道未来人才筛选是否会严格到非清北不收呢? 我们提倡更包容的学历标准,不是对名校学历的厌弃与嫉妒,而是对“名校”这个标签的祛魅。 我们也由衷的希望,明天奔赴考场的377万学子,可以选择只为了更高的理想追求提笔,而不是单单为了摆脱那只有四个字、却如附骨之疽般的“学历歧视”。
》》》》成天软件科研管理系统 采用多层软件架构、统一身份认证以及基于XML的数据呈现,能够基于校园网/互联网为高校、医院、研究所科研管理提供先进、实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包含本科院校科研管理系统、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系统、中职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已积累百家高校案例,详情电话咨询15851303988。
高校科研管理系统 涵盖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所有环节,能够适应理工农医类、人文社科类以及综合性高校的管理需求,协助高校建立符合自身特殊需要的个性化科技管理规范,为高校建设数字校园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与管理基础。
点击》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