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颜宁团队Science背靠背同期发表2篇论文,阐述离子通道结构
更新时间:2019-02-15 10:18:03•点击:701 • 科研管理新闻
其实早在2018年末就看到颜宁老发的微博,正文如下。如今2019年2篇Science背靠背同期online,颜宁老师也是不负当时之言,不落敝师(施一公先生的1篇Nature、1篇Science)之后。目前,颜宁老师下一波计划以及在路上咯,且看施一公先生怎么接招吧!(吃瓜群众会一直围观)在人电压门控钠(Nav)通道的九种亚型中,由SCN9A编码并在外周感觉神经元中高表达的Nav1.7与疼痛综合征有直接关系。Nav1.7的突变出现在许多疼痛综合征中,包括极度疼痛障碍等。Nav1.7的精确结构模型将有助于这一有前途的目标的药物发现。Nav1.7-PT和Nav1.7-HS的总体结构真核细胞人Nav通道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昆虫、电鳗和人类具有代表性的NaV通道的冷电镜结构揭示了核心α亚基的相同结构。一个单一的多肽链,即α亚基,折叠成4个同源重复序列,每个重复包含6个跨膜螺旋,命名为S1-S6。每个重复序列中的S1-S4片段构成电压传感域(VSD),它附着在由S5和S6螺旋所包围的中心离子导电孔域(PD)上。VSD和PD段符合在电压门控离子通道(VGIC)超家族中流行的规范域交换组装。S5和S6之间的序列包括选择性过滤器(SF),它被两个半膜穿透的再入孔螺旋P1和P2夹在一起。四个重复序列(Asp/Glu/Lys/Ala(DEKA)中相应的SF位点上的四个不同的残基是Na选择(21)的特征基序。虽然α亚基本身就足以用于离子渗透的电压依赖性门控,但它受一个或多个β辅助亚基的调节。所有四个β亚基,即β1-β4,都会影响Nav1.7的通道特性,尽管β1和β2通常与Nav1.7α亚基共同表达以进行生物物理表征。电鳗和人类的Nav1.4-β1复合物的结构揭示了α与β1(17,18)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节,但其他β亚基的结合模式仍有待于结构上的阐明。HWTX-IV和ProTx-Ⅱ的结合位点和潜在工作机制在这里,研究人员报道了人源Nav1.7-β1-β2复合物与孔阻滞剂和门控改性剂毒素(GMT)结合的冷冻电镜结构,其中河豚毒素与原毒素-Ⅱ结合,Saxitoxin与Huwentoxin-IV结合,整体分辨率达到3.2 Å。除了VSDII的小位移外,这两种结构几乎相同,VSDII的S3-S4连接器以类似的方式容纳这两个GMT。另外一种原毒素-II位于VSDIV中S3-S4链接器的顶部。这些结构可能代表一种灭活状态,所有四个VSD“向上”和细胞内的门关闭。这些结构说明了机械理解Nav1.7的功能和疾病的途径,并为结构辅助止痛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原文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02/13/science.aaw2493电压门控钠(Nav)通道负责动作电位的快速上升,因此在细胞膜兴奋性和电信号传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AV通道复合体通常由一个由SCNxA编码的核心α亚基(x=1-5对应于Nav1.1-NaV1.5,x=8-11,对应于Nav1.6-Nav1.9)和一个或两个辅助β亚单位组成。当α亚基足够用于电压传感和离子选择性电导时,β亚基调节α亚基的膜定位,调节Na电流的峰值,改变电压依赖性通道激活和失活的动力学。β亚基包括一个氨基(N)末端免疫球蛋白(Ig)结构域、一个单跨膜螺旋(TM)和一个胞内结构域,β1和β3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与α结合,而β2和β4分别与α(6-10)形成二硫键。人Nav1.2-β2复合物与μ-圆锥毒素KIIIA结合的冷冻电镜分析来自电鳗和人类Nav1.4与β1的复合物的结构显示界面在这两个物种之间是保守的。 洞察其他β亚基的识别主要来自诱变分析和个体β亚基的结构信息。除了β亚基外,NAV通道还受到各种动物毒液中大量天然毒素的调节。通常有两类毒素,孔阻滞剂和门控改性剂毒素(GMT)。前者以胍类神经毒素河豚毒素(TTX)和Saxitoxin(STX)为例,直接阻断离子电导。后者通常是长度从几个残基到几十个残基的肽,与电压敏感域(VSD)结合,改变通道的电压依赖的门控特性。一些肽类毒素,例如从锥形蜗牛中鉴定出的μ-圆锥毒素,也起着孔隙阻滞剂的作用。与小分子孔道阻滞剂相比,肽类阻滞剂具有更严格的NaV亚型特异性,因此由于NAV通道的病理生理意义,代表了药理学意义的线索。肽类毒素与NaV通道的结合方式不同昆虫Nav通道NavPaS的结构与TTX、STX和GMT,Dc1a相互配合,揭示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毒素的识别和作用方式的分子基础。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β1和β2亚基的配合物Nav1.7的结构,以及(1)GMTs Pro毒素II(ProTxII)和TTX(Nav1.7-PT)和(II)Huwentoxin-IV(HWTX-IV)和STX(Nav1.7-HS)的结构。然而,关于NAV通道与肽类孔阻滞剂之间的分子识别,还没有任何结构信息。在这里,研究人员报告了在辅助亚基β2存在下,人源Nav1.2与肽类孔阻滞剂μ-cono毒素KIIIA结合的冷冻电镜结构,分辨率达到3.0 Å。β2的免疫球蛋白(Ig)结构域通过二硫键与孔隙结构域的肩部相互作用。16-残基KIIIA在重复I至Ⅲ中与胞外段相互作用,将Lys 7置于选择性过滤器的入口。许多相互作用的残基是Nav1.2特有的,揭示了KIIIA特异性的分子基础。该结构为NaV通道特定亚型阻滞剂的合理设计建立了一个框架.原文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02/13/science.aaw2999(来源: iNature微信公众号) 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
推荐阅读
-
中央民大: 加快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支撑体系
2024-04-19 08:52:05•720 次
-
9项被评为“差”! 杰青首次结题分级评价结束
2024-04-19 08:52:05•729 次
-
中华医学会: 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工作启动,5.18日截止
2024-04-19 08:52:05•957 次
-
即将开赛!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来了!
2024-04-19 08:52:05•63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