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奖金、破格提拔!多所“双一流”,重奖一线教师

更新时间:2021-08-09 17:36:07点击: 科研管理新闻

成天软件海量科研管理资讯平台提供:近期,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了首届以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命名的“张奠宙数学教育奖”颁奖仪式。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郭玉峰教授,以其突出的教学贡献,成为首位获奖人,并获得了总额为10万元的奖金。 早前3月,全国“杰出教学奖”获奖者、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教授孙正聿,将所得 “杰出教学奖”的100万元奖金,一分不留,悉数捐赠给吉林大学,用以设立教育教学改革奖励基金。 张奠宙、孙正聿教授等大师,功成名就之时,仍记挂着他们辛勤耕耘数十载的三尺讲台,不忘鼓舞后辈潜心育人,高风峻节,令人景仰。 而近年来,国家以及各部委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力行“除四唯”、“破五唯”、职称评定方式改革等举措。“教育评价改革”、“人才培养”,成了高校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热词。鼓励教师回归教育本质、重视教学,再次被各大高校提上日程。 | 育人为先 重奖一线教师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学,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中,都提到了教授需全员给本科生上课的要求。一时之间,集中精力进行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头等大事。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12月,教育部等部门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这些政策,均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坚决扭转轻教学、轻育人等倾向”,不断强调着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 面对国家接连出台的政策文件,各高校也有所动作,纷纷完善教学奖励体系,设立杰出贡献奖、卓越名师奖等,重奖一线教师。 今年 6月份,华东师范大学推出了新的“育人贡献奖评选办法”,将杰出教学贡献奖的奖金增至30万。青岛科技大学累计拨付1150万,用于奖励2019-2020年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奖励力度在山东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 而日前,中国药科大学“国邦卓越奖教金”2021年度的评选工作落下帷幕。今年5月,药科大修订了教学奖励管理办法,大手一挥,将“国邦卓越奖教金”的奖金额度提高到了20万元每人,只为激发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 其实,近年来,全国高校重奖一线教师的事例并不罕见。2019年,四川大学首次评出了奖金百万的“卓越教学奖”特等奖。同年9月,南开大学首次评选并颁发了“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南大教师叶嘉莹、顾沛各获100万元奖金。南京大学的教学终身成就奖也于2019年提额,加入百万大奖行列。 同年,在陈一丹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于杭州颁发了首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创新创业英才奖,其中“教学大师奖”每人奖励150万元,“杰出教学奖”每人奖励100万元。随着越来越多关心教学事业的校友、企业,纷纷抛出巨额捐款设立奖教金,高校中“尊师重教”的氛围,已日渐浓厚。 除了回报奉献半生、倾尽丹心育桃李的老教授,针对青年教师设立新秀奖等奖项,也渐成高校常态。2020年,四川大学在“三大奖”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未来名师奖”,鼓励青年教师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而从中国地质大学的“卓越新秀奖”、南开大学的“优秀青年教师奖”,到东北师范大学的“教学新星奖”等,凸显的是高校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积极性上所作的努力。 动辄上万的奖教金令人艳羡,也让专注教学的老师们,平添了一份慰藉。对于教师来说,不论寒来暑往、数十年如一日地在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早已成为习惯。但育人成果能被人看见、得到相应的尊重,或许也是他们所期待的荣光时刻。 |分类评价 职称改革进行时 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光凭喊口号,是行不通的。长期以来,职称评审的关键,在科研项目、荣誉和论文。各大高校对于教学,基本上只有时数等方面要求。专心做教学,无异于与“晋升”无缘。 因此,从2018年的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到2020年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家相关部委一再高喊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向专注教学的教师释放积极信号。 而为了解决老师们的后顾之忧,形成配套政策,高校探索职称改革的脚步也从未停下。2019年,南京林业大学从教33年的理学院教师蒋华,没有一篇论文,却靠着过硬的教学实力,成为该校首位“教学专长型教授”。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9年来扑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裴金萍、教育教学效果得到公认的“金牌教师”姜在民,得益于新的职称评审办法,成功晋升教授。南通大学文学院教师王舒雅,因指导学生在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直接获评教授。 教得好、指导成果出色也能评上教授,对以往“重科研、轻教学”的大学评价体系,无疑是一次必要的洗练和纠偏。 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湖南省的高校便开始了“教学型教授”的探索。尽管“教学型教授”、“职称改革”在我国已出现十余年,能够凭借“教学”评上教授,成功者却仍寥寥。 “教学型教授”的实践之困,实际上源于高校人才评价制度的积弊。长期以来,各大高校在科研人才考核、职称评审、学术成果评价等方面,都将论文层次与数量作为一个重要甚至主要的指标。教学能够带来的荣誉、成绩奖励,也比科研奖励的竞争力要小得多。而要做到教学、科研两开花,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挑战。在评价政策的“指挥棒”下,老师们选择优先完成科研指标,也便顺理成章。 回顾过往,“五唯”的出现有其现实依据。教学水平和成果的评价难有客观标准,以论文、科研项目数量论英雄,却相对简单高效,能够在科技发展的初期阶段,帮助高校实现科研成果和人才数量的快速积累。 时至今日,对高校建设和发展而言,“五唯”已经不合时宜。然而,高校教师仍是夯实基础研究、探索前沿领域、重大课题攻关的主要力量,对我国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若让高校教师放弃科研、只做教学,在国际竞争中无异于自断一足,显然并不现实。 如何平衡摆在天平两端的教学与科研,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成了一道现实难题。 | 让科研的归科研 教学的归教学? 两百多年前,威廉·冯·洪堡创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时,曾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然而,关于科研和教学关系的讨论,持续到今天仍众说纷纭。 2020年1月,南方科技大学引进了一位高层次学者,在聘任信中看到教学课程安排要求时,却决定请辞了。他在“离别信”中写道,教学会使教授的时间碎片化,不利于长时间静心思考,因此会影响比较深刻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却认为,在教学中将知识抽丝剥茧、寻根究源,可以促进科研的广度和深度;而科技前沿的学习认识、科研心得和成果,也可以融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诚然,无论哪一方的观点,都有合理性。而值得注意的是,教研分离或许可以一步到位,建立一个科学的、综合的分类评价体系,改变过往“以科研为天”的痼疾,却绝非一日之功。 早在2014年,就有教授在个人博客中,分享了美国大学微生物系对于教师的评价标准。在美国,大学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服务三方面约定的工作量,是个性化且可适时调整的。 譬如,某教师今年的工作量是教学20%、研究70%、服务10%,之后逐年调整,几年后可以调整为教学40%、研究55%、服务5%。这其中,也可以只承担教学任务,或只做科研任务,由教师根据个人兴趣自行商议。 每年,学校都会将核定工作量为1-25%之间的记作A档,26-60%为B档,60%以上为C档。不同部分、不同档位的工作量,评价标准会有所差异。 以教学部分的评价为例,教学工作量认定为A档的教师,仅需满足在“学生评估”和“教学手段”两方面的评价,就可以评为优秀。而C档的教师,想要得到优秀的评价,则需要满足一些项目、会议、获奖等方面的要求。 在完整的评价标准中,教学拥有相当的分量。因此,教员也需要像对待科研一样认真钻研,琢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等。尽管论文数量、项目经费等科研指标,也占据了部分比重,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分散了单一的指标权重,对于国内的探索或许是可以借鉴的经验。  2020年,中办、国办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里,明确提出了“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也提到了代表性成果、长周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评价方式。大刀阔斧的措施,拉响了教育综合评价改革的第一枪。 各大高校,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并已陆续推进教学岗位分类设置的入轨,将教学人员划分教学为主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等类别,按照岗位设定不同的工作量考核标准。 如今,当改革逐渐走向深水区,真正让高校回归教育本质,还需趟过许多条河。或许,随着分类评价和职称改革的不断深化,不同专长的高校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创造教学或科研价值,获得多元化的晋升渠道。如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回归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便在不远的未来。
》》》》成天软件科研管理系统 采用多层软件架构、统一身份认证以及基于XML的数据呈现,能够基于校园网/互联网为高校、医院、研究所科研管理提供先进、实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包含本科院校科研管理系统、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系统、中职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已积累百家高校案例,详情电话咨询15851303988。
高校科研管理系统 涵盖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所有环节,能够适应理工农医类、人文社科类以及综合性高校的管理需求,协助高校建立符合自身特殊需要的个性化科技管理规范,为高校建设数字校园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与管理基础。
点击》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