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明:留学归国人才引进政策,优化留学归国人才服务政策
更新时间:2024-04-18 17:54:46•点击:42 • 科研管理新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张文明带去了一份《关于留学归国人才引进政策从“筑巢引凤型”向“以才育才型”转变的建议》的提案,优化留学归国人才服务政策,全球人才涌入中国。
“随着留学归国人才的增多,我们的人才引进政策是时候变一变了。”张文明说,根据多年来对留学归国人才的调研,他发现,目前留学归国人才引进政策存在“重视引进忽略评价、重视供给忽略使用、重视成果忽略发展”等问题。
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张文明。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政策过程较多强调‘条件供给’而对‘成效约束’的规定不足。”为此,他建议国家及各地方海外归国人才政策中应大力加强留学归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推动制度设计从“筑巢引凤型”向“以才育才型”转变,“国家层面相关部门应出台指导意见,加强在人才引进政策中强调对本土人才团队的培育等方面的要求”。
他介绍,我国的留学归国人才引进政策,已经从早期“填补空白”转变到了中期“资本需求”,目前是从“解决问题”的实用主义出发来引进热菜。但政策制订的过程较多强调“我给你什么”而对“人才带给我什么”的规定不足,“我们总是给安家费、科研经费,给解决爱人工作、孩子读书问题,但如何评价一个人回国后的价值,我们做得不多”。
张文明说,目前的政策工具篮子中对人才的关照还主要停留在硬环境支持上,而对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软环境”则缺少必要工具。同时,三种人才工具(供给型政策、需求型政策、环境型政策)共线关系中的政策层面交互是处于零状态,说明围绕人才需求的政策供给存在较为明显的制度限制和部门“温度差”。
他还注意到,在诸多政策目标工具的制定和使用中已经意识到了对引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缺少进一步政策指引。
为此,他建议一是从政策互惠角度,对一些特定人才提出一些明确的引进评估条款,特别评估其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度;二是留学归国人才政策应该从“需求型”“供给型”“环境型”向“评价型”转变,“当前的政策制定中还存在对政策杠杆挖掘不足的问题,这是由于各个政策主体部门的政策边界限制导致的。应该打破部门壁垒加强政策的相关讨论,制定更加切实有效的综合性人才评价政策”;三是丰富引进留学归国人才的评价政策建设,加入“团队建设”的相关评价条款。他分析发现,多年来留学归国人才的引进中专业方向相对集中在材料、生物医学、化工等领域,近些年专业方向也有向诸如芯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多元化方面发展。但是,相关人才成果形式主要集中在论文发表等方面,对产业发展中的贡献有限。
张文明制作的人才引进政策关系图
为此,他建议在未来的人才支持应尽可能向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倾斜,要注重相关研究成果的实用性评估,特别建议在人才评价机制中加入“以才育才”的相关条款,“作为重要的引进人才,必须通过对本土化的人才培养(团队建设)进而实现‘人尽其才’”。
聚焦高校建设与年度趋势
-
中央民大: 加快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支撑体系
2024-04-19 08:52:05•351 次
-
9项被评为“差”! 杰青首次结题分级评价结束
2024-04-19 08:52:05•352 次
-
中华医学会: 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工作启动,5.18日截止
2024-04-19 08:52:05•565 次
-
即将开赛!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来了!
2024-04-19 08:52:05•39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