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同济活力
更新时间:2024-04-18 17:54:47•点击:120 • 科研管理新闻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正式揭晓,同济大学继2021年新增5位院士后,今年又有4位教授当选院士,涵盖多个学科领域。至此,在2019年、2021年、2023年三轮两院院士增选中,同济大学累计增加12位院士,除了传统优势学科外,在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多点开花”。
回望5年来,学校国家级人才计划的入选人数屡创新高,高层次人才总量增长了近3倍,高层次人才占专任教师比例提升至17%;从海外引才300余人……一个个数据,展现的是同济大学近年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骄人成绩单。
同济大学一直坚守党管人才的原则,秉承着人才强校战略,全面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要求。学校将人才视为最重要的资源,以各类平台吸引、事业发展留住、优厚待遇激励、人际感情感化,实施了引高端人才、汇聚各类人才、稳定师资队伍、强化学术建设、注重贡献奖励、突出特色等一系列措施。学校建立了从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到科技领军人才,再到战略科学家的全方位培养和激励体系,激发了高层次人才的不断涌入,提升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各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都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2022年5月,学校有3位教授获得了享有“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美誉的“光华工程科技奖”,这一成就使同济大学在全国名列第一。此外,在2022年,有8位青年教师被选入第二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而另外4位青年教师获得提名奖。不论是享有盛名的教授还是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同济大学在各类人才榜单上都有出色的表现。
同济大学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志同道合、有志于事业发展的人才前来。“良禽择木而栖”,各类人才在这里汇聚,因为他们深受学校事业的感召。同济大学积极发挥战略科学家的作用,这些战略科学家在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致力于基础研究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对国家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济大学借此机会激励全校师生,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培养更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支持和鼓励。
同济大学也大力发展国际化,吸引了一批国际顶尖人才,如德国人工智能专家赫尔佐格等。学校不仅在国际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努力打造国际化的高层次师资队伍,促进国际合作,为学生培养、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果。
此外,同济大学还与一批国际著名科学家长期合作,这些合作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他们不仅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还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同济大学在外国专家奖项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现,近5年来获得了16项国家和上海市的重要外国专家奖项。
求贤若渴,学校广发“英雄帖”,发挥学校国际化优势,依托全球300余所伙伴高校和海外校友资源,持续加大海外引才力度,建立海外引才服务工作站,充分利用海外引才政策,连续举办八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这一方热土吸引全球各学科领域青年才俊纷至沓来,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我回国时之所以坚定选择同济,主要是这里的干细胞团队和研究平台对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岳锐说。现在,他拥有充足的实验空间,学术成果受到学界关注。
学校推进博士后队伍上规模、上质量,5年来在站博士后人数增至2.4倍,学校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简称“博新计划”)人数连续位居高校前列,获“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人数持续增长,首届海外博士后引才获批数居全国第八,学校博士后已成为学校科研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
遵循基础学科发展规律,对高层次人才实行长周期评估,逐步试点国际同行评议,赋予基础学科更多引才育才用才的自主权,为学科发展赋能……2022年3月,学校试点设立数学学科人才特区,给予更宽松包容的科研环境,进一步激发基础学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这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教师评价改革的又一具体行动。
自2019年起,学校稳步推进具有同济特色的长聘教职体系建设,以国际一流学术标准甄选人才,实施长聘体系与原有体系专业技术职务双通道评聘联动、与人才计划协同互动。对于新进人员,全面实行“预聘—准聘—长聘制”;对于原有体系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双通道。两者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了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师资队伍能级的提升。3年多来,学校长聘教职体系年均申报人数近500人,总体质量逐年提升。学校被教育部遴选为“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坚持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类型的人才,不断完善分类评价体系,让各类人才在合适的赛道上奔跑。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设置职称岗位类型,目前学校设置有教学科研型、教学型、科学研究型、马克思主义类别、实验系列、思政系列、管理系列、工程设计、产业开发系列、卫生系列等10余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类别,还试点设立交叉学科评审通道,鼓励支持学科交叉领域的创新探索。
坚持破“五唯”,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以代表性成果、标志性贡献为重要参考的人才评价体系,引导支持同济教师面向国家需要潜心教学、研究,努力取得更多高质量原创成果。不简单粗放依据成果数量、经费规模、人才称号,对人才进行水平区分与条件设置,而是加强了对教学科研水平与成果质量贡献的综合分析、成效分析与长周期评价。还创新评价方式,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试行国际评审和第三方独立评审。
“学校在我一入职就安排人才专员帮我解决了工作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使我能迅速投入工作,获得了快速成长。”土木工程学院青年教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张丰收说,学校为我们构筑了温馨的港湾,让我们倍感温暖,是学成归国青年学者们值得信赖的坚强后盾。
如何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如何让更多青年才俊尽快崭露头角?学校主动服务国家之急需,以校内“同济特聘教授”及“青年百人计划”两类岗位统筹整合各类人才计划,通过汇聚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催生大成果等有组织科研,优化战略科学家成长环境,形成成长梯队,让同济人才队伍更富创新活力。
学校为教师构建全周期学术生涯培育体系,进一步发挥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激励老师们加快推进目标导向的基础前沿研究探索和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更好服务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紧迫需求。学校为各级各类人才搭建了干事创业的舞台,让大家各尽所能、各展其长,都有机会登台出彩。
温情服务暖人心、留住心。设人才专员,建立“一门式”人才全链条暖心服务模式。学校近十名人才专员与各学院点对点衔接,人才专员队伍与院系人才工作队伍共同组成了人才与校、区、市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学校还大力开拓校外公寓资源,加强附属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协同附属医院医疗资源,努力为人才安居乐业、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温馨护航。
聚焦高校建设与年度趋势
推荐阅读
-
中央民大: 加快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支撑体系
2024-04-19 08:52:05•750 次
-
9项被评为“差”! 杰青首次结题分级评价结束
2024-04-19 08:52:05•761 次
-
中华医学会: 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工作启动,5.18日截止
2024-04-19 08:52:05•984 次
-
即将开赛!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来了!
2024-04-19 08:52:05•65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