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企业超2000家,华南理工这家研究院何以“向新而行”?
更新时间:2024-04-18 17:54:48•点击:44 • 科研管理新闻
今年年中,《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华南理工大学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下称“研究院”)作为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全方位服务地方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被选录发布。
“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东莞重大需求为导向,汇聚华南理工大学及国内外相关科技资源,有效整合‘政产学研资介’各方力量,探索‘多元、融合、动态、持续’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这是报告对研究院科技创新成果成效的评价。
从2017年10月进驻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至今,研究院究竟何以“向新而行”,在技术供给、人才引育、成果转化、企业孵化、金融赋能等方面与东莞制造联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层次合作?南方+记者进行了探访。
“创新中心+企业”建设模式
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
小到手机平板电脑,大到显示器、电视,OLED显示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 OLED产业链孕育巨大发展机遇,其中,让OLED面板自发光的根源——OLED有机发光材料备受关注,也是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相关材料技术长期都被欧、美、日、韩等垄断。
抱着攻克有机发光材料技术壁垒、实现OLED有机发光材料国产化的理想,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有机光电技术团队来到东莞松山湖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希望将过往实验室关于有机发光材料的研发成果带到这里,进行产业落地转化。
2019年,东莞伏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松山湖注册成立。创业初期对团队而言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如何快速地由实验室理论研究思维转变为市场产品开发思维,对高校背景的伏安光电技术团队是个不小的挑战。大家从实验室迈开腿走向市场,了解需求,进而开发新材料,开拓新产品,一切都是全新的尝试。
所幸,科技成果转化的路上,伏安光电并不孤单。“在背靠着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实力支持的同时,公司也获得了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伏安光电相关负责人介绍,研究院将相关核心技术的63件发明专利作价3000万元入股公司,同时协助公司积极对接社会资本,完成首轮近1亿元融资。
研究院赋能加持下,伏安光电有望为国内OLED面板制造企业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材料,打破国外公司专利壁垒,解决有机光电关键核心材料“卡脖子”问题。“目前,公司开发的产品有很多都已经走向市场,陆续实现了国内主流新型显示、新能源、智能电子等领域的多家知名企业产品端的应用,并且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伏安光电相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成果转化速率,伏安光电无疑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效能的典型案例。
在集聚高层次人才、技术、研发等方面,研究院探索性提出“创新中心+企业”的发展模式,创新中心以先进的研发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通过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扩大生产销售进而反哺中心运营,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如今,研究院根据东莞市产业需求,以“创新中心+企业”的建设模式,累计投入约8000万元,建成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6个公共技术创新中心,建有有机光电材料及其器件制备、多肽制备、亚临界流体提取、特殊功能塑胶材料等小试、中试线32条。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华南理工大学出台了“华工十条”等系列支持政策,明确将研究院作为华工在东莞开展创新创业的试验区,对入驻试验区的学校科研人员给予场地、租金、创业资金等优惠支持,给予科研团队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奖励,设立成果推广类教授,解决科研人员职称评审的“后顾之忧”,以此大力支持华工科研人员来莞创新创业。研究院借此东风,不断挖掘华工优质科技、人才资源,加大科技转化输出力度,促使华工技术持续服务东莞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东莞高质量发展。
体制机制创新模式下,研究院在不同学科领域持续释放活力,取得丰硕的创新成果。截至目前,研究院共申请专利335项,已授权193项,其中有72项专利已经实现成果产业化,成立了高新技术公司或作价入股企业。
积极开拓成果转移转化渠道
对接服务企业超2000家
2018年,依托研究院绿色功能日化产品创新中心,东莞华工创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为东莞乃至全国多家知名化妆品公司提供原材料和技术解决方案。
随后,中心逐步建成化妆品功能评价体系,进而为化妆品企业提供产品功能、功效评价服务,形成集“研发、服务、生产、功能评价、解决方案”为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
“在创新中心的赋能下,我们企业的科研能力、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东莞华工创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开发的膜式精华素荣获2020年荣格技术创新奖,公司2020年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
与此同时,随着2019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发展“互联网+教育”,研究院2020年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中心,孵化成立创曦教育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将元宇宙与智慧教育结合实现AI教育课程体系与软件教学,解决创新型教育闭环问题,打造优质个性化创新教育引擎。
企业已为东莞市松山湖未来学校、松山湖实验中学、松山湖北区学校、可园中学等学校提供人工智能课程与科技研学方案,自主研发的虚拟数字人AI教师个性化互动教学云平台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数码港大湾区青年创业计划教育科技赛道第一名、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二等奖、第九届“创青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三等奖、2020粤港澳大湾区直播与短视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等。
依托华南理工大学海洋工程材料团队,研究院成立了海洋材料研究中心,并孵化了东莞微积分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开展海洋过程设施、装备加固、修复及防护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研制的双解自更新海洋防污涂料,有效解决了海洋装备静态防污问题,在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波浪能发电平台等设施获得应用。2021年,企业深度参与了龙羊峡、李家峡水电站以及珠三角水资源配置等多项国家工程的长效防护工作。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方法,研究院持续迸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澎湃动能。聚焦新材料和大健康领域,研究院以平台资源为依托积极开拓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对接服务企业超2000家,累计承担企业技术合作项目共141项,合同经费6286万元,为企业科技创新赋能。
科技人才引进,是目前东莞制造转型较为迫切的问题之一。对此,研究院不断挖掘国内外优质人才资源,充分发挥研究院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东莞市研究生实践基地等平台引才优势,汇集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及一大批优秀的博士后、研究生等梯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进一步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截至目前,研究院已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0余支、高层次人才700余人,培养在莞实习研究生455人、博士后人员22人。
望眼未来,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内生动力不强、需求不足等可预期的困难仍将存在。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科技政策调整及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已建的创新中心在队伍建设、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与经费收入等各方面也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院将进一步侧重以项目引团队、建平台、拓市场的发展模式,依托研究院自有的平台优势,更多挖掘学校、校友、社会的优质项目,落地研究院进行成果验证、产业化中试、企业化推广,加强项目的资本参与度,与企业共成长,增强研究院的自我造血能力。
洞悉申报热度与获批可能性
-
中央民大: 加快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支撑体系
2024-04-19 08:52:05•346 次
-
9项被评为“差”! 杰青首次结题分级评价结束
2024-04-19 08:52:05•346 次
-
中华医学会: 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工作启动,5.18日截止
2024-04-19 08:52:05•538 次
-
即将开赛!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来了!
2024-04-19 08:52:05•38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