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教育观|建议建湾区大学,校园标语不能充斥“往死里学”
更新时间:2019-03-09 21:36:21•点击:446 • 科研管理新闻
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中,各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校园标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西部高校人才流失问题以及新建高校支援地方建设等话题成为3月8日较受关注的“教育热点”。正值各地进行高考百日誓师大会等仪式活动时期,校园内的标语也成为热点话题。此次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就校园标语发表看法。中国新闻网相关报道提及,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小组讨论中表示,学校在教育行为中要发挥积极正向的价值导向作用。比如,要求学生复习备考是很有必要,但不能去搞“杀气腾腾”的百日誓师动员大会;提倡学生发奋学习是对的,但不能让校园里充斥着“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种标语,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让教育坚守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真正把教育方针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如何预防未成年犯罪”也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3月8日,澎湃新闻从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获悉,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毛俊村党支部书记廖仁旺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健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监管体系建好办好工读学校的建议》。 廖仁旺建议,政府要高度重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督促每个市州建好一所工读学校,“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甚至犯罪的不满十四周岁而家长无力管教的未成年人,要依法强制性送到工读学校接受教育”。此外,为了不良行为矫治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应由政法委主管工读学校,实行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加强法治和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适当进行劳动和体能训练,对于文化课程的教学可以由教育部门派出专职教师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冯远征接受《检察日报》采访时则表示,未成年人犯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失职。“一个未成年人触犯了法律以后,其实在法律上可能存在一个宽泛,可能不一定承担法律责任,只是进行批评教育,我觉得这不足以对他进行某一个警示,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他的监护人承担法律责任。”冯远征称。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两会,已有多位代表委员向大会呼吁“新建”高校。据深圳新闻网报道,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向大会递交《综合发挥区域核心优势全面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建议》,其中提及,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设立政府投资建设、社会力量管理运营的“湾区大学”。“这将结合国际高等学府的优势,也将结合中国高等教育人才的优势。”马化腾认为,这种创新型湾区的高等学府,会为湾区输出更国际化、更创新的人才。“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允许先行先试,让湾区大学成为‘试点’。”全国人大代表、襄阳市长郄英才则为志在“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襄阳“代言”,呼吁国家“支持设立襄阳航空学院”。根据湖北日报3月8日报道,郄英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襄阳在飞行员培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襄阳机场设计能力1000多万人次,有巨大的空间可利用;襄阳机场飞行区等级目前为4D,正在积极推进改造升级为4E,净空条件好;襄阳位居华中腹地,2小时航程几乎可以覆盖我国经济发达地区,3小时航程可以覆盖我国除西藏、新疆及黑龙江边远地区外的所有地区,有很好的训练空域和备降机场。”郄英才提及,当地也拥有“转场航线和飞行空域最多的航校”。此外,“恢复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也被提及。大河网报道称,全国人大代表、天明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姜明建议,教育部、国家卫健委批复支持张仲景国医大学恢复重建,具体情况与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卫健委沟通对接落实;地方政府支持以民办大学形式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公开资料显示,原“张仲景国医大学”1985年创办,是我国第一所民办中医高校,1993年,以迁建的形式在郑州成立了“郑州仲景国医大学”,4年后,规范校名为“郑州仲景国医专修学院”。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向提交了《关于优化全国高校区域布局的提案》,其中提及“将部分高校迁往条件适宜的中小城市或建立分校”。《经济日报》报道称,张树华感慨,过去30多年,连续几个“工程”促进了我国少数高校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国内高校两极分化的发展现状。“我国北上广等大城市几乎囊括了全国最优质的高校资源。”张树华称,教育和人才“虹吸现象”严重,导致无序的争抢人才“大战”,尤其在欠发达地区,高校人才“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频频出现。此外,东南部地区如深圳、东莞、中山等大湾区创新发展势头强劲,但却缺少优质高校毕业生人员供给,某种程度也极大影响了产学研配套协调。张树华建议,通过顶层设计,中央各部委通力协作,采取联合、嫁接、合并、支援、内引外联、外迁、设立分校等多种方式,灵活优化高等院校的空间布局。比如,将部分京内高校或某些高校专业学科外迁;优化重组、形成区域性优势特色大学,助力雄安新区、大湾区建设;将专业性强的高校迁往相应产业地区;将部分高校迁往条件适宜的中小城市或建立分校。澎湃新闻注意到,早在去年全国两会,就有委员建议“将高校迁往产业地区、中小城镇或建立分校”“优化重组、形成区域性优势特色大学”,等等。根据教育部今年1月公布的答复内容,对于上述建议,教育部认为“不宜再对现有存量高校布局做大规模调整”。“高校迁建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强化高校与产业对接、提升办学条件,但涉及高校办学重要事项变更,建设周期长、投入巨大,易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影响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精力和资金投入,还可能造成师生工作和生活的不便,此外迁建也不利于校园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高校迁建问题应严格论证、慎重对待。”此外,教育部称,对异地校区办学模式也一直持审慎态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新的异地校区。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两会,西部高校“人才流失”问题备受热议。据《中国教育报》3月7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建议中央财政设立“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基金”,对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输血”,增加西部高校博士生招生指标,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力度,以实现“自我造血”功能的提升。刘仲奎称,自国家“双一流”建设和第四轮学科评估等重大工作启动以来,全国高校人才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竞争态势,西部地区高校的领军人才和骨干教师向东单向流动一段时期内难以逆转,人才外流形势严峻,对有些学校的部分学科来说就是“伤筋动骨”。对此,3月7日下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表示,去年教育部着力在增加西部高校人才吸引力方面下功夫,如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明确向西部倾斜,近三年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累计支持西部高校培养和引进人才235人。“我们一手抓增加吸引力,一手抓规范制度。黑龙江的狗皮帽子戴到海南不热吗?人走了帽子就留在黑龙江吧。”《中国教育报》报道称,陈宝生用形象的比喻,表示教育部在建立规范制度上做出的努力。“要先‘止血’,然后‘输血’引才,最后再‘造血’,培养自己的人才。”陈宝生说,这是西部人才队伍建设的“三部曲”。针对“高校人才的无序流动”,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也有提及。《扬子晚报》3月8日报道称,乔旭建议,应“规范高校人才薪酬体系”,避免人才“无序流动”。乔旭认为,2017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但目前未见细则出台,因此缺乏刚性约束。对此,乔旭提出,设定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人才的薪酬区间和最高限额;高校间共同探索建立人才流动的协商与补偿机制,约定师资人才、实验设备共享机制、成果合理共享机制,甚至可以引入体育界的“转会费制度”,作为人才流动之后,对于“老东家”的补偿,等等。(来源:澎湃新闻)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
-
中央民大: 加快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支撑体系
2024-04-19 08:52:05•339 次
-
9项被评为“差”! 杰青首次结题分级评价结束
2024-04-19 08:52:05•332 次
-
中华医学会: 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工作启动,5.18日截止
2024-04-19 08:52:05•521 次
-
即将开赛!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来了!
2024-04-19 08:52:05•37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