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短板明显,多省代表建议国家大力支持

更新时间:2019-03-12 09:52:04点击:463 科研管理新闻

2019年全国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聚焦高等教育相关话题,提出诸多意见和建议,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有多个省市代表或委员提出建议,希望国家支持本省市高教发展,包括河北、河南等传统”高教洼地“。此外,陕西省有人大代表也提出希望国家从财政上加大对陕西高校的投入。“河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高等教育大省,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压力最大,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尤其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任务最重。”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强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必须尽快补齐河北高等教育的短板,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在李强看来,加快提升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具有积极支撑作用。但河北省高等教育“大而不强”,在京津冀明显处于“低谷地带”,而且差距在不断加大。“河北省高等教育已成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最大短板,而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是制约河北省有效融入协同发展的主要原因。李强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充分考虑到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给予河北高校相应的政策和投入支持,尽快补齐河北高等教育的短板,助力河北省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如何补齐教育短板,充分发挥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一直是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重点关注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国家对中西部高校的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议统筹考虑,综合施策,合理布局,补齐中西部高等教育短板,提升中西部高校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一直以来,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在河南布局的中央财政支持高校偏少。去年,中央启动“部省合建”工作,支持中西部14所高校建设,相关政策和支持与部属高校一视同仁。“但这依然是按照‘一省一校’的原则来支持。对于河南来说,目前全省只有郑州大学进入‘部省合建’高校行列,有限的中央财政支持很难有效支撑河南省规模庞大的高等教育发展,进而影响河南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宋纯鹏说,“这对有1亿人口的大省河南来说,中央财政支持的高校数量还远远不够,应该在河南布局更多中央财政支持的高校。”“现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通过‘部省合建’进行支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只是简单以区域来划分为‘一省一校’,这样看似平衡,未来可能会造成新的不平衡,还要综合考虑各区域发展的特殊性。”宋纯鹏说,河南是人口大省,占全国总人口的7%,占西部省份总人口的12.8%,意味着只有极少数河南考生能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这样一个有1亿多人口的大省,和其他有几百万人口的省份一样,只有1所‘部省合建’高校,这远远满足不了河南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也远远满足不了河南人民对‘上好大学’的需求。”“建议相关部门在进行宏观政策制定的时候,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补齐中西部高等教育短板,突破‘一省一校’的限制,应充分考虑不同省区之间、不同经济区之间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等因素,有计划地将中西部地区办学历史长、发展实力强、社会影响大、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地方高校纳入‘部省合建’高校行列。”宋纯鹏建议,“此外,在‘部省合建’布局的基础上,国家应制定实施更多的支持举措和支持路径,扶持一批中西部地方高校快速发展,例如,重点支持‘省部共建’高校建设,参照教育部直属高校模式指导支持‘省部共建’高校,在经费投入、指标分配、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同等对待,巩固和发展我国教育‘奋进之笔’的成果。”“在新一轮国家高等教育优化布局和推进实施《教育现代化2035》过程中,对中西部地方高校给予更多的支持,在学科建设、重点研究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学位点及博士招生指标分配、生均经费拨付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推动中西部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造新的高等教育品牌,支撑中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宋纯鹏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建议:加大中央财政对陕西省高等教育投入,设立“中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计划”项目。陕西是高教大省,是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地,每年为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以及“一带一路”培养了大量的研究性和应用性人才。但是由于陕西地处祖国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及东部省份,地方财力有限,难以满足省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目前,陕西省现有普通高校93所,在校生155.3万人,全省每10万人口高校在校生人数居全国第三。每年有近10万名毕业生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高岭说,目前,陕西省对高校财政投入越来越大,压力越来越大。陕西省高校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优秀高端人才流失严重;不少高校教学保障条件有限,需要升级换代;陕西高校相对的优势地位面临前甩后追的局面,这对于全国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及确保陕西在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实施引领作用非常不利。对此,高岭建议:中央能考虑学生增长、资金投入总量等刚性支出因素,考虑保持陕西高等教育相对优势地位对陕西以及西部地区的战略作用及辐射带动作用及深远意义,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方面,加大对陕西省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支持陕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便更好地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同时,考虑到“双一流”建设范围有限,而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国家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创新型高端人才,高岭建议:设立“中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计划”项目,主要包括:设立支持“中西部划转高校特色发展专项”,自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全国有不少原中央部委普通高校划转省级政府管理,划转高校相对而言都有较好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往往依托行业,服务全国,其学科特色及社会服务能力显著,理应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国家原有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基础能力提升计划的基础上,设立“中西部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示范专项”,探索、改革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手段、环境及资源建设,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步伐和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针对当前中西部高校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实施“中西部高校人才队伍能力提升专项”,支持中西部高校现有人才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师资队伍,推动中西部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从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获悉,来自河南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王中立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支持郑州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建议”。王中立认为,郑州去年成功晋级“万亿俱乐部”,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正式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郑州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将更加强烈。在当下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赖度已越来越大,重视发挥高校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广泛共识。但是,王中立表示,郑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现状与郑州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及需求不相匹配。目前,郑州仅有郑州大学1所“211”院校(现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截至2018年3月,该校拥有两院院士、学部委员11人,海外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7人……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生仅5000余人。王中立分析称,即使和三年前的周边省会城市相比,郑州目前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也处于较为落后的局面。陕西省会西安市拥有985工程院校2所,211工程院校7所;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行业测试中心44个,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生1万人以上,有45名两院院士。江苏省会南京市拥有985工程院校2所,211工程院校8所,两院院士83人,国家级研究机构17家、实验室25个。另外,山东省会济南市拥有985工程院校1所,211工程院校1所,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硕、博士研究生1.95万人。湖北省会武汉市拥有985工程院校2所,211工程院校7所,在校研究生11万多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7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百个。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使郑州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获得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王中立提出三条建议。一是支持郑州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目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形成,单靠高校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按照自然规律慢慢成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对人才的急切需求,而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快速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积累就成为一个可供选择的路径。2017年初,国家发改委在《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支持郑州“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全国重要科教中心”。利用教育部和河南省业已实现的部省共商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大力支持河南、支持郑州引进国内外优质高校。二是支持国内外一流大学与驻郑高校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在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开展合作办学的同时,大力支持驻郑高校,依托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积极开展学历教育项目合作,进一步提升驻郑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三是支持驻郑高校申报建设重大项目。一是支持驻郑高校积极申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项目;二是支持驻郑高校积极参与“双万计划”,支持推动驻郑高校专业、课程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三是给予河南、郑州高校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倾斜支持;四是支持驻郑职业院校参与“特高计划”,示范引领一大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集中呈现。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