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奇迹!最委屈985,屹立高校之巅
更新时间:2024-04-18 17:54:51•点击:67 • 科研管理新闻
甘肃萃英山,绿意浓浓,蝉鸣声声,正是瓜果香甜的时节。
每一年,山下的兰州大学会在这时寄出缭绕着香气的录取通知书,去奔赴一场盛夏的约定。
不过今年有一些不一样。通知书中暗夹了一张牛肉面券,兰大请每一位新生,吃来兰州的第一碗牛肉面。
上车饺子下车面,在校歌中“抛却我们浪漫”的兰州大学,实则在行动中流淌出最脚踏实地的浪漫。
就用一碗牛肉面的时间,我们一起去探寻这片苍茫却又豪情的西北大地,包裹着的,兰大从一而终的脉脉温情。
为学如为山
从青藏高原东流的黄河,在进入甘肃境内时,绕过了一列赤红山脉,名为积石山。相传大禹治水就“始于积石”,这里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因为这一深意,兰州大学将获取真知之源头的图书馆命名为“积石堂”。站在积石堂向外环顾,取自“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的观云楼、齐云楼、飞云楼错落有致。在更远一些的地方,昆仑堂、天山堂、祁连堂、贺兰堂星罗棋布。
兰大,藏着天地山川,自成一派“江湖”。在这里,“为学如为山,唯质朴足以垂久远,唯坚定足以更变迁”。
所以,1909年,它始于古朴的甘肃法政学堂,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如今,它仍坚守在西部边陲,是“黑河—腾冲”线以西、占64%的国土面积上,唯一一所985。
兰州大学“居一隅而雄天下”。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学校物理、化学、生物、核物理、地质、地理等学科成果斩获23项大奖;1995年,兰大在美国《科学》周刊评出的中国内地最杰出13所大学榜单中,位居第六;进入新时代,兰大首批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兰大向来不吝于“从0到1”的尝试。
嫦娥4号能够顺利软着陆,离不开兰州大学作为中国空间引力波探索计划的参与者,精确测量距月面高度的技术。
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兰大率先发布了全球首个新冠疫情预测系统,钟南山院士认可其“相当可靠”。
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多肽药物,背后是兰州大学打破着国外技术壁垒;乃至如今猴痘疫情形势尚不明朗,兰大却早已在medRxiv预印本平台发表了《猴痘疫情全球预测》。
正是这样的胸怀天下,那句“吾校虽瘦,必肥华夏”方能如此振聋发聩。
生于斯长于斯
日近黄昏,落日洒在绵绵起伏的沙丘上,拉出一片昏暗的阴影,悠长的驼铃从遥远的天边传来,这条古丝绸之路埋藏着许多秘密,危险又迷人。
身处古丝绸之路重镇的兰州,兰大困在了茫茫大漠中,却又倔强地开发着润泽万代的绿洲。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大力建设西北,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云集兰大。中国有机化学开创者之一朱子清教授与留学归国的刘有成教授一起建立了兰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并成功合成贝母碱;理论物理学家段一士、葛墨林在兰大潜心钻研,被杨振宁赞叹“山沟沟里竟然可以研究规范场理论”;兰大还是我国最早的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然而西北艰苦的环境磨练着人的意志,却也拉大着与外部的差距,孔雀还是东南飞了。
仅1983年至1985年间,兰州大学就有111名教师离开学校。“这些年,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原校长王利民多年前的这声控诉,是兰大道不尽的心酸。
但生于斯长于斯的兰大绝不会埋怨赋予它生命的这片土地,它要化地域劣势为科研优势,在绝无仅有的西北拉起一面独树一帜的大旗。
兰大的草学排名全国第一,设有全国唯一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且拥有全国草学仅有的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院士团队提出“藏粮于草”,推动我国从传统“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新农业转型升级;南志标院士团队培育出产量高、适应性广的“兰箭”豌豆系列新品种,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普遍推广。
纵情西北广阔天地,兰大赵松岭教授团队为解决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长期的生态系统退化,提出集水农业理论体系;陈发虎院士团队藏身青藏高原,发现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将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进12万年;黄建平教授团队自主研制适用于野外恶劣条件下作业的监测系统和激光雷达,显著提高了沙尘暴、干旱和洪涝灾害的监测能力。
坐望“一带一路”,兰大贯通古今,牢牢掌握着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世界学术格局。
这片聚拢的绿洲,也终于停歇着来往旅人的脚步。学校目前已有两院院士(含双聘)2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
就在前不久的采访中,兰大校长严纯华向全国人民负责任地报告,学校“已经基本止住了人才流失的失血状态,并且形成了‘人才西北汇’非常好的趋势。”
是旷野啊
河西走廊有一座终年积雪的山脉,穿越雪线最低处,可以触摸到它的心跳,运气足够好的话,一块千百万年前的珊瑚化石,会吹来远古时期的海风。
这里是祁连山,每年兰大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的大一新生会从山脚开启一场历时10天,跨越近3000公里的野外勘察之旅,探索这片地质乐园的奥秘。
兰大地学人始终承续着行走在路上的情怀。1990年,兰大的秦大河徒步横穿南极大陆,采集珍贵样品,填补了中国冰川学研究的空白。同一时期,秦大河的老师,著名自然地理地貌学家李吉均院士,完成了青藏高原隆升问题的系统研究。秦大河的故事又激励了当时还在兰大地理系读书的效存德,五年后,他成为首个以徒步方式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
“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的奇迹出现了,而奇迹总是发生在兰大。
2019年,兰大有3位校友当选两院院士,其中吴骊珠、张锦都曾在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就读,创造了兰州大学“一门八院士”的传奇。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大学毕业生荣膺两院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数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兰大现象”成为了高校里的传说,鲜花开在了最贫瘠的土地。近两年,兰大的博士论文致谢频频出圈,也正是“兰大现象”的注脚:敢于“自讨苦吃”,不怕接受“挫折教育”,在不得不与命运较量时,鼓起勇气坚毅前行。
所以兰大人永不停止攀登的步伐,有人向上深造,有人扎根西部,有人深耕公益,有人实践创新……
山色横侵遮不住,明月千里好读书。大踏步冲出潼关,在险远处的兰州大学,人生是一望无际的旷野。在这里,乘长风冲上青天,可以望一眼卷世的狂澜。
-
中央民大: 加快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支撑体系
2024-04-19 08:52:05•339 次
-
9项被评为“差”! 杰青首次结题分级评价结束
2024-04-19 08:52:05•330 次
-
中华医学会: 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工作启动,5.18日截止
2024-04-19 08:52:05•521 次
-
即将开赛!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来了!
2024-04-19 08:52:05•37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