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长:为科技界排忧解难,让科研人员能一心向学

更新时间:2019-03-14 02:02:52点击:532 科研管理新闻

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反映,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和原创能力不足。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长期徘徊在5%左右。如何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面对科技日报记者的这一提问,王志刚坦言,我国的基础研究是短板。“一切科学技术的源头还是基础研究,我们把基础研究作为重点、着重布局。这是整个科技界的呼声,也是我们整个国家战略在科技方面的重点。”其实,我国很重视基础研究。201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就加强基础研究作出全面部署。至于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王志刚承认,美国确实更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来说,美国是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力量都在投,而中国的投入基本来自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企业投得很少。“但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好的势头,在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投入的同时,我们的一些企业也开始把基础研究作为重点了。”王志刚强调,中国加强基础研究的决心坚定不移,今后还会继续加大投入力度。科技部也将继续思考如何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并向相关方面提出建议。在为科研人员减负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新提法“包干制”,同样也是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王志刚回应了这一关切——“要以激励为导向,以信任为前提,改进科研经费管理”。王志刚说,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预算要求具体性之间的矛盾确实存在,这就需要改进相关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工作。要有信任,也要有监督;要有激励,也要有约束。“《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在基础研究领域进行一些‘包干制’试点,这本身还是一种手段。”王志刚语气恳切:“我看到这个包干制,第一个想到的是一种责任。信任越大,责任越大;授权越多,责任越重。”他强调,“不是有钱就撒开了用,自己要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被信任?”对政府部门来说,则要把“包干制”跟“放管服”结合起来。怎么管,怎么放,都要研究。“可能在一些基础研究定额补助项目等方面先试,已经选了60多家在进行试点。”王志刚说,在试点过程中,他们要看被选的试点单位过去是不是确实在科研管理方面很规范、在科研成效方面很显著,科研队伍特别是带头人是不是专注搞科研,并且是有科学精神、科研操守,有良好的口碑。“这是前提。”王志刚透露,在试点之后,科技部门将总结经验,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征求科技界的意见,出台试点方案,并在试点中不断推进和完善“包干制”,让它成为一种新的科研经费和项目的管理方式。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已经实行近4年,但落地难,依然是个老问题。如何继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难题?王志刚表示,这确实科技部要回答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科技的“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做到“三个面向”,科技成果转化是其中的应有之义。科技成果转化要素很多,如何摆位?王志刚说,考虑把科技成果本身作为一个充分条件,把政策、法律、金融、政府服务、产业界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等方面,作为一个必要条件。对可转化的成果,要用市场机制来促进,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做好服务。“我要跟大家说一下,确实这些年我们更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全国人大专门修订了科技成果转化法,成果转化法的含金量很高。”王志刚说,“在各国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法律中,中国这部法律应该是最优惠和最贴近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实际的。”他拿出了一组数据:2017年,高校和科研机构2700多家,转让各项科技成果35.4万项,增长了近60%;合同额达到了751.76亿元,同比增长27.5%——这是一部良法起到的作用。下一步,科技部还要把科技成果转化这件事当成重点,把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好,把技术转移服务方面的工作做好;推动符合技术成果转化的国有资产评价、管理的制度建设。同时,科技金融结合也非常重要。王志刚打了个比方:如果科技是充分条件,金融就是必要条件。论证一个数学题,充要条件都成立,这个数学题就证明结束了。(来源:中国科技网)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